在伦敦感受“阿拉伯生活”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18 08:5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伦敦《环球时报》记者驻地附近,有一条阿吉瓦尔大街。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英国,初来乍到者肯定以为到了某个阿拉伯国家:街道两边的商店,如小超市、干洗店、杂货店、理发店、水烟店、大大小小的饭馆等,除了英文标识,大都写有醒目的阿拉伯文。据记者了解,店主们大都来自黎巴嫩、约旦和埃及等国。

  事实上,伦敦的阿拉伯人太多了。记者在市中心的海德公园、肯辛顿花园和摄政公园等地散步,也经常看到阿拉伯人。而在百伯利、玛莎等高档购物场所,阿拉伯人身影更是随处可见。好玩的是,购物者中,有的女子还象征性地戴着薄薄的面纱,只是相互之间用阿语交谈表明了她们的国家属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伦敦的阿拉伯人基本上都是有钱人,有的是阿拉伯国家大公司驻英国的代表,有的是做生意的富商,有的是客居此地多年的“富二代”。此外,伦敦还生活着很多来自不同阿拉伯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伦敦创办、出版和发行阿拉伯文《生活报》、《中东报》、《阿拉伯圣城报》等报刊,在阿拉伯国家很有影响,甚至被评为“代表了最高水平、最富言论自由的阿文报纸”。由于阿拉伯人多,伦敦街道许多报摊和商店里,来自各个阿拉伯国家的主要报刊都可以买到。

  与记者住处一街之隔,住着来自约旦的易卜拉欣一家,他在一家兑换所上班。易卜拉欣说,这里比阿拉伯国家自由多了。他说,这里的阿拉伯人都对英国很有好感,一是伦敦多雨、湿润的气候与干旱少雨甚至无雨的中东地区形成鲜明对比,使他们感到新奇而产生美感;二是伦敦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言论氛围吸引了他们;三是伦敦在就医、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使他们受益,觉得在这里生活“很值得”。

  阿吉瓦尔大街上,入夜,有着浓郁特色的阿拉伯音乐扑入人们的耳际,水烟店里,成群的阿拉伯人围坐在一起吞云吐雾,漫无边际地侃大山,场景与阿拉伯国家别无二致。记者第一次夜里来这里,感觉就像到了埃及首都开罗的某个街头,所不同的是,这里有大量女子抽水烟——作为阿拉伯女人,她们可能在自己的国家压抑得太久了。

  “女子还可以自由开车,我的许多沙特朋友,他们的妻子在这里都可以随便驾车,有的还以自己的名义买了豪华车,过足车瘾。而在沙特,女子驾车是被严格禁止的”,易卜拉欣深有感触地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

  记者观察发现,伦敦的阿拉伯人整体上都比较温和,可能是受到这里政治氛围和生活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不过,他们似乎还没有彻底融入当地社会,往往自己形成一个特殊群体,相互走动频繁,常搞活动,与说英语的本地人交往并不多。

  生活在伦敦的阿拉伯人普遍修养较好,伦敦街头的体力劳工甚至乞丐队伍中,压根儿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记者住处附近的“教堂街市场”,阿拉伯客人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当卖菜的英国人从他们手中接过钱时,会谦和甚至讨好地用特意学的阿拉伯语连声说:“舒克兰,舒克兰”(意为谢谢)。甚至英国政府也在最近决定发行伊斯兰债券,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建立一个伊斯兰指数。显然,英国人盯上了阿拉伯人鼓鼓的钱包。(环球时报驻英国特派记者黄培昭)

关键词:伦敦,阿拉伯人,生活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邢鹏飞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