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带礼物成任务 买回来费心送出去变鸡肋
在大江南北游览秀美河山,心里还惦记买数十份礼物,轻松愉快的旅行变得有点沉重。出国游团费才一万多元,给领导同事买东西就花五六千,虽然心疼却不得不遵循“惯例”…… 出差、旅行越来越频繁,但“讲人情”的传统,如今已是旅行中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这样的人情消费,渐渐成为了旅行中的一项新负担。 “旅行礼单”沉甸甸 “说是人情,其实是任务,挺累的。”在某单位上班的鲁先生,一提起出差、旅行时买礼物,一脸苦笑。 去年去欧洲出访,飞机从首都机场刚起飞,鲁先生就开始在心里盘算,给同事、领导买什么礼物。离开德国的时候,他专门挤出半天工夫,算人数,列了个“旅行礼单”,然后到当地超市给20多名同事买了当地的巧克力。给领导的上千克,给同事的一两百克,最后一称,鲁先生吓了一跳:4.2公斤! 和鲁先生一起考察的另一位团员是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她在森根一口气买了10条博柏利(Burberry)围巾、四五个钱包,尽管价格比国内便宜,但也花了超过3万元。“送人太便宜拿不出手,我自己也喜欢这个牌子,所以有压力也得买。” 出访考察、旅行观光时,给领导和同事带礼物,在一些单位已成惯例。某青年旅行社的一位导游说,前年带一个公务团去意大利,最后一天没顾上参观景点,专门跑商场了。一团员要为上司送领带,说一周五条不重样,一共买了五六条。还有一次带团去英国,有一个团员买了15双鞋子,“自己最多要两双,其他都送这个处长那个科长,还得费尽心思按级别拉开档次。” “好多人的想法是,出国一次不容易,不买些东西送人心里过意不去,不给谁都不好,只好多买。”这位导游说,“但也有不少人抱怨,每次出差出国最头疼的就是人情购物,花钱花精力,无心赏风景。”鲁先生也无奈地叹道:“旅行原本是想放松,轻车简行是最好,但为了这些人情,多出了不少负担。” 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哈女士也告诉记者,自己出差时,为了给同事带礼物,特地多买了一个箱子,才算“完成任务”。“托运、取行李、搬上车,磕磕绊绊拎着多出来的行李,出机场时觉得胳膊、肩膀都酸了。” 旅行礼物浪费多 吴主任、张主任、老李、小王……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贾女士是名刚工作两年的新员工,6月中旬马上要休年假去欧洲旅游,可有一件事给出发前的喜悦带来丝丝纠结:给同事带什么礼物。为此,她每次在旅游前要列好名单和预算,每次花费一般都在500元上下,多的时候超过千元。 “单位上上下下百多号人,熟人也得30多人,礼物买得贵吧,自己负担不起;廉价吧又怕别人说自己抠门。”更让贾女士头疼的是还要把同事和领导的礼物区别开来,但给领导的礼物还不能太贵重,担心同事说闲话—提到旅游带礼物,贾女士直摇头,“旅游带回的不是礼物,是人情世故,且得掂量呢。” 在某机关工作的邱先生,打开办公桌抽屉,只见里面塞满了各种手串、茶叶、巧克力……“这些小礼物都是人情,扔了不合适,但没有什么个性又用不上,只能暂时放在抽屉里,有的已经过期了。许多小礼物,现在都不知道谁送的。” 在邱先生眼中,“旅行礼物”已经成了“鸡肋”,“前两年外出时,也给同事带点有当地特点的礼物。可从韩国给女同事带的面膜,人家说不用这牌子;从青岛带回的海鲜特产,又有人说不吃鱼。尽管大家都很高兴地收了,但实际上都浪费了。” 既然旅游纪念品已成“鸡肋”,为何还要相互赠送?不少受访者表示:主要是碍于人情,出门旅游,回来不表示一下过意不去。 “用心”才是真人情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介绍,旅游时给亲朋带一些礼品自古就有。以前,人的流动性很低,出远门很不容易,自然会带一些不同地域的礼物。如今,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但很多人出于维护人情的需要,仍会在旅游或出差时带礼品。 魏小安并不赞成旅游时带礼品变成一种半强迫式的惯例,但凡出国、出差就要带礼品,弄得“你累,我累,大家累。”他认为带礼品要分情况,要看周围的人出国、出差的机会是不是也同样很多,如果是,完全不用互相带礼品,增加负担;相反,如果其他人少有机会外出,那么可以带一些礼品以示心意。 另外,魏小安建议,各地应研究真正代表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一定得是只有我有而其他地方都没有的。 市民高先生则建议,在旅游购买礼物时,不应以价格为衡量标准。“比起吃的来,一张盖着当地邮戳的景区明信片更有意义,虽然自己没能去,但欣赏一下风景,体会一下朋友去旅游时的愉快心情也很好。”市民高先生至今已经收藏了十几张朋友从各地邮寄的明信片。 经常外出旅行的范小姐也建议,外出旅游时购买当地明信片,写上祝福的话和旅游见闻寄给朋友,显得更“用心”,也更有人情味儿。“既不浪费钱也无须特意选购,而且大多数旅馆都能提供明信片邮寄服务,很方便。”(记者童曙泉高健侯莎莎) |
关键词:外出旅游|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