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广场:即将消失的北京“亚洲之星”
根据官方说法,这次拆迁的最终目的是根据老地图恢复清朝时期钟鼓楼广场的基本轮廓,即在其后修建的周边建筑和院落都是拆除的考虑对象。相关文物部门也对其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属于拆迁范围的建筑院落,都是相对杂乱搭建的“大杂院”,而不是属于文保范畴的“四合院”,所以,拆了并不可惜,也不违法。 也有人认为,把“大杂院”笼统划为“非文物”的做法太武断,有不少老房子还是颇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而且周边的街区与清代时期留下的照片相比,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其不加区分地拆掉,不如再慎重些。 周围院落都有自己的故事。 但是无论如何,钟鼓楼广场整治项目第一期工程已经箭在弦上,钟楼湾胡同周边的136户居民即将在今年春天正式迁出;66户院落将永远地与我们道别。姑且不论拆的对错与否,既然这是一片即将消失的历史,那么记录历史本身,便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从鼓楼西大街进入钟楼湾胡同的西南入口,右侧是鼓楼,左侧临街的一面坐落着一个个小店面,以服装店和咖啡馆、酒吧为主。由于即将拆迁,现在依然开门营业的店铺已经不多。沿着胡同向北走,左手边是“雕刻时光”鼓楼店。这家因北大东门的原店址拆迁而被迫流离的咖啡馆,在京城各地不断增开店面的同时,也一直是城市变迁的印证者。我经过它的时候,屋里灯光温馨,几个留学生模样的人安静地看着书。但其他几家店似乎就没有这样的气定神闲了,一家名叫“顶”的服装店,逼仄的空间、中西混搭的风格,显得非常不羁和慌乱;而曾经以新疆风情、酸奶和演出著称的“疆进酒”,则干脆只卖存货,菜单上的绝大多数食品都已“断货”,大有一股浑不吝的架势。 到了钟楼西南角,右拐横跨广场,东侧的南北向街道依旧名为钟楼湾。东侧的院落与西侧类似,只是服装店少了些,临街住户多了几个。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和一家外国组织曾对这一侧的院落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发现其中钟楼湾58号院、60号院都是100多年前清代的建筑,尤其是60号院,包括屋瓦、结构、彩画都保持着光绪年间的基本型制。 |
关键词:钟鼓楼,北京,亚洲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