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胡同游被指走样 300名车夫仅8名老北京
讲述内容不准确自由发挥无考证“京味儿”胡同游有点走样儿 300胡同游车夫仅8名老北京 导读:最具老北京风韵的北京什刹海地区是中外游客争相造访的必到景点,而在这里,老北京特色旅游项目三轮车胡同游又被看作是游客了解老北京文化的第一站。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什刹海三轮车胡同游至今已经推出近20年。20年来,京师的文化历史在来自我国五湖四海的车夫们的舌尖上传承着。“三分看七分讲”,车夫们口中的“京味儿”如今是个什么样子? 皇城脚下,京城子民,提笼架鸟,打拳垂钓,闲适而有特点的生活,这幅图景在西城区的什刹海地区就能找到。不少外地人、外国人就是奔着这股子北京味儿来逛的。 胡同游是什刹海的一大特色,也是品牌,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已经有着近20年的历史了。目前,什刹海胡同游登记在册的三轮车共有300辆。其中只有八名北京人,他们被称为“后海八爷”。他们的名气已经成了品牌中的品牌。其他的车夫则来自中国的五湖四海,河北、河南、陕西、东北,其中以山西人较多。 “三爷”爱讲胡同故事 规定40分钟却讲了一个半小时 三爷被称为“后海八爷”中讲解“最北京”的一位车夫。北青报记者有幸坐上了“三爷”李永浮的车。深黄布衫、黑色灯笼裤、千层底布鞋,穿着上三爷与其他车夫一样,是后海三轮车夫的标准装束。干这行已有十个年头的三爷,头发白了不少,皮肤黝黑、肌肉结实。加上鼻梁上一副近视眼镜,让他和其他年轻的车夫比起来显得更老资格。“我家祖孙三代都住这儿,也算是书香门第。从小,上一辈人就给我讲胡同文化、讲什刹海的历史。”从前海出发刚过银锭桥,三爷指着酒吧街的一座大杂院说,这就是他的家。 “老北京的中轴线是南取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起报时作用的钟楼和鼓楼在各座古城都必不可少”;“这里是北京著名收藏家张伯驹的家,我希望你们能够记住这个人,记住他的爱国精神”;“来到老北京的胡同,只要看到这种挂着绿牌子‘古树’字样的老槐树,它一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条胡同一定是老胡同,附近的宅子也一定是老宅子,因为老宅门前必有老槐”;“这是涛贝勒府,现在是十三中,也是我的母校。这里还是著名的老辅仁大学的旧址。我的父亲就是这儿毕业生……”一路上,三爷滔滔不绝,从建筑到民俗再到什刹海的名人,路上不时还有提着鸟笼子的邻居和三爷打招呼,调侃几句。调侃中冒出的地道的北京话,让人觉得这才是北京城。 原本40分钟的讲解时间,三爷整整走了一个半小时。“你们是年轻人,我乐意给你们多讲点儿,咱老北京的文化得一代代传下去,年轻人最需要知道。”脸上带着几分自豪的三爷郑重地说。三爷说,他曾经把自己对老北京、对什刹海的了解都写成了导游词,给新来的车夫们讲课、培训,希望他们也能把地道的北京文化传承下去。但是时间久了,他也发现一些车夫并没有按照导游词讲解,而是开始自由发挥。“不靠谱儿的也有,不少车夫乐于给游客讲‘小道消息’。我年纪大了蹬不动了,但还是觉得有责任把老北京的传统传承下去。”三爷无奈地说。 普通车夫讲解建筑 多处内容存在差异 北青报记者登上了一名山西车夫的车,虽然胡同游的路线一样,但讲解的内容和感觉却差别不少。这位车夫来自山西,虽然干胡同游已经十几年了,但是乡音未改,讲解中的词汇需要很认真地听才能分辨。对比两名车夫的讲解,虽然两人所选择的路线基本一致,但在“六海一河”、火神庙、南官房胡同、名人故居等多处讲解中,两人的讲解内容及详细程度明显存在差异。 对于老北京城的“六海一河”,三爷的解释为“坐落于皇家园林的中海、南海和北海叫‘内三海’,对老百姓开放的什刹海分前海、后海和西海三块,‘一河’则是指故宫护城河,北京人称它为筒子河。”而这位车夫则称“一河”是指通惠河。在火神庙前,三爷说从前什刹海有多座庙宇,但大部分被单位占用或改造成了民居。“火神庙和广化寺名字前面都有个‘勅’字,说明是皇家寺庙,地位也是最高的。”800年历史的万宁桥边有两只头朝下的镇水神兽,“另有两只是在水下,头朝上,和水面相呼应。”这些内容,山西车夫均没有提及。“这排大宅子可是李连杰、李嘉诚、宋祖英他们的,霍启刚给郭晶晶买的四合院也在这里……”山西车夫口中所述的部分内容,对不少游客似乎更有吸引力,而三爷则只字未提。 40分钟的讲解时间,山西车夫很准时地完成了全部的讲解。 带外国团队“走马观花” 个别车夫索要小费 虽说什刹海三轮车胡同游都是统一定价,一般含四合院参观100元,不含为80元。在北青报记者的暗访中还有一种收费方式,就是不要发票60元。但是不管你是支付了哪种费用,车夫们明里暗里都会提示你要给小费。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个别车夫在客人上车前、下车后一般不会明说要小费,但是只要车一停,旁边的同事就会在一旁小声地“点”你,师傅讲得好给点儿小费啊!车夫们都是这样互相帮衬着。小费的支付一般也不能低于一人五元,起码要在10元以上。对于没有支付小费习惯的中国人,这种方式让部分游客不满。 在暗访中,北青报记者还发现,一般接待散客的车夫讲解相对认真,团队游,特别是接待外国团队的车夫们基本没有什么讲解。就在北青报记者坐着三轮车行进在胡同里时,拉着外国朋友的车夫总是快速地从身边“飞过”,一些该讲解的地方也没有看到他们停下来。对于这种现象车夫们早已经习以为常。“北京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我们用英文怎么讲,只能说些简单的。多了他们也听不懂。”但是讲解虽然听不懂,外国团队的胡同游收费却比散客还要高。“别看就拉着他们转一圈,老外的小费可比中国人给得多。”车夫说。 对话 车夫不一定是北京人但门槛应该提高 对话人:北京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 北青报:您觉得三轮车胡同游对于什刹海北京文化意味着什么? 沈望舒:我们很多的文化资源是“碎片化”存在的,如何让文化消费者对京师、对老北京曾经有过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生动和完整的概念,是需要纽带和桥梁的。而作为北京三轮车胡同游来说,车夫和他的三轮车就是这个纽带。这支队伍代表的是北京文化被“活化”的过程,通过他们的讲解应该让概念化的东西生动起来,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北青报:您觉得三轮车胡同游如何才能让北京味“活化”起来? 沈望舒:我认为京师文化一定要强调经典化,京师一定要有它的色彩。大家说的如果都是为了迎合游客,讲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这个胡同游就不是北京的。历史是由人和事所构成的,我们能讲出来的好的故事现在太少,能够讲好故事的能力也不高。如果想让这个什刹海三轮车胡同游成为经典京师文化的传播体系,那么我们的管理者一定要有个系统的规划,不仅要有好的故事,还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这个大纲值得做。 北青报:现在很多车夫都不是北京当地人,如何才能让车夫不把北京的什刹海讲走样儿? 沈望舒:不可否认,现在相当多的胡同游车夫是出卖劳动的谋生者,他们在传播文化上是缺少热情的。如果一个人只想着怎么赚钱?他自然不会在传承文化上下工夫。“走样儿”是不可避免的。不一定北京人就能够把胡同游讲好,但关键是车夫的入门门槛应该提高,这第一道门槛就应该是自己想不想干?他有传播经典京师文化的愿望和热情,因为在当下这里的车夫已经不是低人一等的“祥子”而是京师文化的传播者。然后才是知识教育,知道该干什么。最后还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干好。我还觉得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北京胡同游,却反映出我们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旅游业的一个缺陷,就是作为我们传播体系的纽带还比较弱。有资源还要学会如何配置好资源。 |
关键词:胡同游,车夫,京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