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命名引争议 学者称“中国爱情节”更合适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13 08:5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只要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身边的生活,就能发现,七夕节,这个历史悠久一度式微的传统节日在当前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如果说传统社会中的七夕节主要是女子们表达美好愿望,乞巧(智)、乞美、乞子、乞夫的重要时刻,那么如今它正在成为具有婚姻、恋爱关系的男女双方表达爱情的要紧日子。简言之,七夕节目前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情人节的蜕变。

  在文化交流频繁的情况下,西方的传统节日圣瓦伦丁节以“情人节”的名称与玫瑰花、巧克力、烛光晚宴等文化符号进入中国社会并为一些人所喜欢和跟从,这使得国内一些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具备较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的人开始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可以与之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一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七夕节的情爱元素被发现和发掘。尽管在哪一个应该成为“中国情人节”方面存在着一些讨论,七夕节还是更受认可而成为“中国情人节”。已从西方情人节中获益的商家又从中国情人节中看到巨大商机,他们采借西方情人节的过节方式和文化符号,在农历七月初七来临前,推出针对“有情人”的商品和服务,于是乎,享受烛光晚宴,开始爱情之旅,赠送玫瑰、巧克力和珠宝首饰成为七夕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七夕节以一种崭新的样态出现,不仅改变了活动主体,而且改变了活动内容、活动空间和活动情感,甚至改变了节日名称。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创造,是人们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重新发现、发掘传统,并将其与外来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结果,也是传统节日在当下复兴的一种模式和表现。七夕节的蜕变不仅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传统节日能够在传承中断后以一种崭新的样态重新回归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为其所遵循、操演和践行;同时也表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外来文化不仅是冲突的来源、竞争的对手,它还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传统文化的钥匙,并成为复兴过程中可以取用的重要资源。

  七夕节由乞巧节向情人节的蜕变,无疑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包括政府、学者、媒体、民众、商家等在内的多种力量进行文化选择并互相影响、彼此作用的结果。其中,由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石家庄市文联等单位于2002年联合发起的“河北省会七月七爱情节”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率先以七夕节为爱情节组织开展了多项文化活动,从而使“数十万人参与其中,沐浴了爱情的幸福与快乐”;另一方面,它引发了学者对七夕节作为情人节是否具备合理性和正当性的系统思考,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但在这里,笔者想特别指明的是商家在这一蜕变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商家往往在繁荣的节日市场里按约定俗成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各种过节的物品,但在七夕节的蜕变过程中,商家不仅提供了节日主体在节日中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而且提供了节日活动的空间,尤其重要的是,它们还在引导节日主体如何过节、如何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不应该承认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应该如何给复兴的七夕节命名等方面,仍存在不同意见。2009年8月14日,在腾讯QQ论坛上,网友“王子”开出一个“七夕”主题辩论大赛的帖子,让七夕节PK情人节。辩论设置了正反双方,正方的代表观点是:“我觉得无所谓,与时俱进嘛!牛郎织女也是爱情的象征,只要有需求、有市场,人们又喜欢这种氛围,就不要这么较真,毕竟传统也是人造出来的!”而反方的代表观点是:“我觉得应该抵制这种崇洋的情结,原本‘七夕’的内涵就不是情人节,因为商业利益而改变传统文化,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要慢慢变味了!”网友的热烈跟帖讨论,表述着人们关于如何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多元价值取向,也看到了不同观点持有者对多元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着更加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无论对于七夕节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于所有传统节日的传承,乃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无疑都大有助益。

  关于七夕节的另一个争议是它的命名。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称呼是“中国情人节”“七夕情人节”,但已有学者明确指出这一命名并不合适,因为:“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因此‘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并不妥当,应称作‘中国爱情节’。”而前文提到的在其创办之初就以“爱情节”命名的“河北省会七月七爱情节”,到2006年“根据有关领导的提议”更改为“河北省情侣节”。名称是一个日子成为节日的要素之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关于“七夕”命名的争议,明显地延续了中国人“正名一事关系重大”的思维逻辑。而命名争议的背后,则是公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一度式微的传统节日能够复兴并长期传承下去的殷切希望,是对这个节日以何种状态复兴的设计与理想,是企盼复兴的节日能够经世致用、传递文化价值、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良苦用心。

  在笔者看来,七夕节从乞巧节向情人节的变化并不能说是朝向了更好或更完美的方向,因为这会造成传统“七夕”活动的边缘化。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这些习俗活动以及“七夕”这个具有诗意和浪漫气质的名字,本不应该被抛弃。笔者对未来“七夕”的愿景,是一个既吸纳外来文化的优长,又有更多中国元素的奇妙融合。必须说明的是,如果真有一天愿景化为现实,七夕节获得更大发展,其内涵已远不能为“情人节”所涵盖,我们仍不能忘记它蜕变为情人节的这段历史。因为正是这一蜕变,使七夕节从式微的困境中走出,并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关键词:七夕节,爱情节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崔梦琳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