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成为“无限提款机” 地方政府“坐地收钱”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19 10:0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景区效益不能杀鸡取卵(民生·民声)

  ●地方政府亟待跳出“门票经济”的怪圈,做大做强多条旅游产业链条。相关部门应尽快公开门票收入用途。

  “回家见准公婆,请购门票。”

  这是家住湖南凤凰的小伙子带未婚妻回家见父母时,因凤凰古城4月10日起收取每人148元门票所遇到的咄咄怪事。

  与此同时,随着旅游旺季来临,国内景区掀起了新一轮“涨价潮”。多数名胜古迹迈入“百元时代”,被游客调侃为“看不起的风景”。

  票价涨声不停,看似理由十足:成本连年上涨、弥补保护资金,等等。但门票连连看涨,服务品质却总是跟不上:设备陈旧、休息座椅不足、饮食卫生条件较差……虽然景区开发力度较往年提升,游客的烦恼依旧不少。门票收入中真正用于景区资源保护的寥寥无几,媒体报道称黄山每年仅有10%左右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

  从景区属性来讲,商业投资建设的私人景区实行市场定价无可厚非,而占据旅游市场主体的风景名胜资源是准公共产品,其定价及调整应按照普惠性原则,为国人提供最大化公共福利。作为稀缺和不可复制资源,再加上建设和保护成本,景区采用有价交换的运营方式适当收取门票并无不妥。但事实上,无论是与国外世界遗产及国家重点景区不超过人均月收入1%的低门票相比,还是国内游客切身所感,频繁涨价的门票已经成为广大旅游者不堪之重负。

  如此看来,景区涨价并非合情合理,那么其底气究竟何来?

  部分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独此一家”的垄断性,考虑到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敏感度不如柴米油盐这些生计消费高,加上近年来旅游热情不断高涨,成为涨价的“经济学”逻辑;景区定价权多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部分地方将景区视为“摇钱树”,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涨价听证会也往往由于信息不透明等原因流于形式;再者,相比改善服务环境、延长旅游产业链等方式,门票提价增收简便易行,不动脑筋也能赚得盆满钵满,懒政思维使得众多地区唯“门票经济至上”。

  地方尝到了“无限提款机”的甜头,怎舍得就此罢手?门票依赖症延续多年却屡治不愈的原因也在于此。但问题是,若“坐地收钱”就能财源滚滚,谁还会在开发综合旅游产品、拓展吃住行游购娱上下功夫呢?这种短期利益驱动的恶性循环,损害的是整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一味提高门票价格,无异于杀鸡取卵。飞涨的门票鼓了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却也阻了不少人出门旅游的脚步。一项统计显示,89.2%的网友认为景区门票太贵,门票支出已经影响到公众的旅游热情。

  在景区一片涨声中,杭州西湖走出了一条“免费模式”的新路。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运作,不仅景区管理部门增收效益可观,也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规模成倍增长。

  地方政府亟待跳出“门票经济”的怪圈,做大做强多条旅游产业链条。可多开发旅游产品,让游客自愿多花钱,取得长远的更大的效益。相关部门应尽快公开门票收入用途,并建立门票定价调价干预机制。只有从根本上斩断门票财政利益链,才能算清门票经济账。

关键词:景区|地方政府|产业链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铮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