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见面会”:细读买卖双方“心经” 立法,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人们不仅关注立法结果,也关注立法进程。 将于今年“3·15”施行的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立法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调研故事。 为提高法律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法工委民法室曾在多个省份调研。去年10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之前,法工委又专程到江苏,针对网络购物等热点问题进行调研,为这部法律修正案的出台作进一步论证。 法工委民法室主任贾东明介绍说,调研组深入到苏州市吴江区群众村一个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向在电子商务一线的经营者了解情况。 “没想到国家立法的‘高层’会来到村里,和我们这帮20多岁的网店店主当面沟通。我们真正被重视了,感觉很不错。”网店店主钟全林说。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名称上虽然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但并不意味着就不维护商业经营者的利益。法律修正案通过前,法工委专门安排了一次特殊的见面—— 整整一个下午,法工委的工作人员单独接待了某电商企业的两位负责人。据其中一位负责人回忆,是他们主动向全国人大提出见面要求的。当时没有把握,真没想到最高立法机关很快就回复并安排面谈,详细听取他们作为企业经营者的意见和建议。 “这几次见面给我们很多感触,实践的印证让我们对法律的修改和实施更踏实。”贾东明说。 “暗访、蹲点、见面只是创新立法调研的几种形式。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局之年,立法者的调研足迹遍布各地。”法工委研究室副主任梁鹰介绍说,特种设备安全法出台前,法工委副主任阚珂带队数十次深入锅炉、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的生产和使用单位调研。今年元旦这部法律施行后,又深入老旧小区实地了解法律实施情况。 今天,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期盼与关注已不在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创新立法调研,努力做到听取最基层声音、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实现接地气,把各项制度设计好、完善好,更好地发挥人大立法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
关键词:零负团费,导游,自费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