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驰塞外 亲吻古丝绸之路的咽喉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02 17:1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东起乌鞘岭,西至葱岭。一路走来,祁连雪山下,霍去病携大军攻打匈奴的壮阔场面无法得见;丝绸古道上,承载商业繁荣的悠悠驼铃与佛教东传的佛号梵音已无所闻;戈壁大漠畔,腥风血雨里更迭的政权记忆早已无影无踪……

  虽然书读得不多,但是我对史书中频繁提到的河西走廊神往已久。

  也不知概念正确与否,初初了解后,自行将其按照两种角度来定义:东起乌鞘岭,西至葱岭,被马鬃山和祁连山所夹的狭长地带即为地理角度的河西走廊;从武威(凉州)至敦煌(沙州),所经的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嘉峪关、玉门、瓜州(安西)这些沿线城镇所辖范围,即为行政角度的河西走廊。祁连雪山下,霍去病携大军攻打匈奴的壮阔场面无法得见;丝绸古道上,承载商业繁荣的悠悠驼铃与佛教东传的佛号梵音已无所闻;戈壁大漠畔,腥风血雨里更迭的政权记忆早已无影无踪。如今再穿过河西走廊,只留下一处处深藏山中残破的石窟、一座座静坐一隅苍凉的城市、一方方横亘荒漠孤独的遗址,在向过客昭示着过往两千多年来的岁月。这次,有幸抽出时间,东从兰州出发,西至敦煌,一路饱览西北大开大阖的壮美盛景,将书中早已发生过的第四维历史故事,与眼前的第三维存留一一对号入座,或失望或惊喜或喟叹之后,这一段古咽喉要道,便在史书的与现实的交错下,逐渐清晰了轮廓……


兰州美食。摄影:王咩咩

  兰州·印象速写

  ——热辣劲道的大西北符号

  中学的地理课上对兰州有过初步的印象——黄河穿城而过,拉面最是给力,七大军区之一……再有呢?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了。

  严格说来,兰州并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然而斗转星移的今天,因其是甘肃省省会、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甚多驴友将这里作为了出发地,甚至乘车走在市内的大道上,都能看到旅游宣传语广告——“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

  坐上公交车,总算体会了何谓兰州“两山夹一河”——由于南北两侧的白塔山、皋兰山如今越来越成为兰州这个正在发育中城市捉襟见肘的衣服,显得逼仄而尴尬,无法像中原城市那样“摊大饼”式扩张,所以,行走在兰州,很大一个感觉就是“长”。曾经“金城”的得名典故众说纷纭,无论是否真的挖出过金子,还是城池固若金汤,如今都已不可见,唯一呼应这个名字的便是黄河中那奔吼不息中泛出的颜色。

  来到兰州,什么都能不提,就是拉面不能不说!这是兰州人最为自豪的——“拉面只有在兰州吃到的才是最正宗的,其他地方即使味道模仿得再像也不行,只有兰州的水和海拔,才能煮出最完美的兰州牛肉面……”在去兰州的火车上,某个老兰州可能就会拍着胸脯这样对你说。作为兰州人最不可或缺的早餐,一千个兰州人心中便有一千家拉面馆子,然而,有几点却是所有兰州人都认同的,那就是:第一,正宗的兰州拉面,那招牌绝对不叫“兰州拉面”,而是“兰州牛肉面”;第二,人最多的馆子,那味道绝对差不了。来到兰州,起个大早,奔着人多的馆子而去,热气蒸腾的取面窗口不断有人对厨子嘱咐着“毛细”、“二细”,面一出锅,葱花和香菜被厨子从大盆里一把抓起扔进碗里,大海勺紧接着舀起香喷喷的红油辣子就照着碗里泼了进去,顿时整碗面红绿相间,分外刺激视觉。西北人吃面是一绝,往往你刚端着一碗面和一小碟牛肉坐定,刚在你队伍前边拿走面的那位便已经“稀哩呼噜”地将整碗面送到了肚子里,不用惊讶,淡定地合上下巴享受你碗里的面吧,这在兰州是最常见的场景了。兰州人无疑才是这里真正的灵魂,他们会在夜晚对修造得姹紫嫣红的黄河风情线视而不见而将精力投注到集体跳舞上,但是劝告初来此地的人“没欣赏到黄河夜景就不算来过兰州”;也经常在街边烧烤馆子里面对已经高朋满座的状况时喊一嗓子“老板!搬个桌子我们坐外面吃!”,等到冒着兹兹油花的肉串上来时毫不含糊地几口干掉一大串,然后饮一大口酸酸的杏皮茶降降热气……豪爽、热情,可能是面对兰州时你所能想到的出现率最高的词。无论是名震华夏的兰州大学,还是梵音亘古的宗教景点,恐怕在此时,都不如这简单的生活片段,让你觉得一个城市,在跨越了千百年时光的剪影后,依然是如此鲜活如初。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丝绸之路,敦煌,旅游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远方网
责任编辑:郄小娟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