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含量最高的历史文化遗产-汉长安城遗址
长城网4月8日电(郭瑜)第七届网络媒体陕西行记者团来到了汉长安城遗址参观。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都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 汉长安城遗址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汉朝初年,匈奴屡次侵犯中原,当时的汉朝刚刚建立,国力衰微,只好以和亲的方式来求得天下太平。汉初“文景之治”后,西汉王朝国力日渐强盛。至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时,汉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大大增强,于是汉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打算以武力的方式的来解决与匈奴的纷争。当时西域(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有一个大月氏国,因其先王被匈奴人杀死,与匈奴结怨。于是汉武帝希望与之结盟,两面夹击匈奴。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前141年-前87年在位)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当时,汉武帝在未央宫前殿为张骞赐发符节,并在直城门外为其送行。张骞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先后到达了到达大宛(大约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大月氏(大约今哈萨克斯坦)、大夏(大约今阿富汗)等地。但大月氏已在新领土上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为敌。因此,张骞这次并未达到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他沿途对西域诸国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带回了关于西域各国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的详实资料,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今新疆和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共击匈奴。这次张骞一行畅通无阻的到达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国,足迹遍及中亚、南亚许多地区,最远曾至罗马帝国和北非。但和第一次一样,张骞第二次出行的政治目的因乌孙国的内乱再次化为泡影。 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中国的先进技术、丝绸、作物栽培法等都传到了西域,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和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汗血马等物种也输入了中国内地。 从此,一条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正式打通,寂寞的沙漠从此响起了东西方商队交往的驼铃声。早年,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说法,得到中外史学家的认可,沿用至今。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按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建设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12年6月——2013年12月,启动、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组织编制汉长安城遗址区建设规划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第二阶段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遗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规划调整和主要文物本体的保护和展示,全面启动特区建设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完成先期启动区域内村民安置工作。第三阶段为2016年1月——2020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
关键词:西洽会,旅游,汉长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