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未央张家堡街道:“第一窗口”的精彩呈现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08 09:2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4月7日电(郭瑜)今天下午,第七届网络媒体陕西行记者团走进张家堡街道。

  张家堡街道地处西安北大门,辖区面积12.3平方公里,现有1个行政村、23个社区(其中11个是城改转型社区)。随着西安行政中心的入驻,城市发展重心的北移,张家堡街道,作为未央区最早开始城市化的街道,在区域功能定位上一跃成为新行政中心的核心区域。

  第一个实现全居民、第一个成功撤村建社区、第一个……”目睹变化,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叹:“‘率先’成了张家堡街道的代名词,张家堡街道不仅是未央城市化进程最快、文明程度最高的区域,更是西安“第一窗口”形象的具体呈现。

  巨大变化缘于城改的全面推进。2008年,未央区提出“百村城改计划”,计划用三到四年时间完成辖区100个城中村改造。当年,张家堡街道11个行政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规划,涉及总人口7133户,总计17611人。张家堡街道根据西安市和未央区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制度,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分块推进,因势利导,稳中求快,和谐促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在一个框架下做到四到位,即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改制先行,改建跟进,尊重民意,利民益民”的框架下,做到宣传到位、保障到位、协调到位、措施到位。在拆迁前通过印发文件、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宣传车、在村组设立政策咨询点等多种宣传手段,给村民代表、村干部、开发商、村内居民、村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讲政策、算经济账,使城中村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能真正深入人心。在拆迁中通过业务培训制、干部下派制、周报进度制、社会监督制四项制度保证每个参与城中村拆迁的干部都熟悉政策、自觉维护群众利益。在安置楼建设、回迁过程中,街道坚持全程跟进,确保过渡费按时发放,安置楼顺利推进,积极协调制定回迁方案,维护城改村民的利益。城改后平均每户分到4-5套房,补偿金5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让城改村民带着财产进城”。截至目前,街道已完成了11个村的整村拆除,5个村已顺利回迁,还有3个村今年回迁。

  回迁后的城中村实现了四个转变:农民转居民,村变社区,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集体资产变为股份制公司。除此之外,街道还根据政策导向,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城改回迁社区实现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一是严格执行政府城改惠民政策,确保村民利益落到实处,拆迁后不仅有一次性财产收入,而且每人还有20m2经济发展用房。二是预留社区办公及可供居民活动的用房面积,即不少于600 m2的室内用房和不少于1500m2的室外活动场所。三是切实做好居民就业生活保障工作,在医疗、养老、创业就业等方面跟进,解除居民后顾之忧。四是快速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和居民素质,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回顾城改启动前的2007年,张家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5.3亿,地方财政收入2195万,人均收入5500元左右。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街道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亿元,是城改前的3倍多;财政收入完成近1.5亿元,是城改前的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13元,是城改前的6倍。这些数字清晰的告诉我们:城改是最大的发展,回迁是最重的民生!

  近年来,张家堡街道以区域综合改造为切入,建管并重,全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城市新形象。一方面加快以市政道路为龙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辖区形成了以未央立交为中心枢纽的“井”字型现代路网,另一方面把城中村改造作为自我提升环境的突破口,同时,以“122”城市管理体制为支撑,加快城市管理由主街区向背街小巷,由重点社区向新建社区的区域全覆盖、监控全程化推进。为给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增添一抹抹绿色,张家堡街道还加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小区”的创建力度,见缝插针,仅去年就完成楼体绿化面积3500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4000株,辖区到处呈现出一街一片绿、一楼一顶绿的城市美景。

  近年来,张家堡街道相继对文景路、未央路进行街景整治提升,对龙首商业街、凤城八路、“九亩塚”广场等重点街区和路段进行了全面提升整治,并加快辖区停车场和纬二十八街道建设。如今文景路西侧已经形成了绿草茵茵、花木繁茂的路边公园,其中的健身广场已成为附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二十七街则成为了风格鲜明、主题突出的盛唐文化商业街。

  汉宣帝皇亲国戚的后裔居住地——王前村的变迁

  在凤城三路、文景路中段有一处休闲娱乐的去处——文景公园。在公园里,引人注目是一组雕塑“女娲补天”,另一处是一个庞大的土台遗址,游人稍加留意,便可看到北台下有一醒目的青石碑,正面上刻着的文字是“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是醒目的几个大字“西汉王夫人之墓”,碑的背面有一段文字,记录了西汉王夫人的简历,文字里出现了“王前村”,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王前村的历史,据熟知村史的人说,明崇祯年间,村前有汉宣帝之母王夫人墓,故以墓为方位,称该村为王夫人坟前村。村落的形成,传说是四川来的同族守墓人定居于此,逐繁衍成村。王夫人冢,又称姑婆冢,传说是汉宣帝刘洵之母,汉宣帝继位后迁入此地,随迁之守墓人为本族亲属,故称王夫人墓为姑婆冢。

  碑记载:“位于张家堡街道办事处王前村东南500米农耕地内,西北临汉广明苑遗址,环丘形封土是“西汉武帝刘彻之孙史皇孙刘进夫人王翁须之陵”,史皇孙刘进为汉武帝戾太子刘据之子,史良娣所生,与其夫人王翁须皆因“巫蛊”之祸而同时被杀,初草葬汉都城外。公元前73年,其子刘洵即位,是为汉宣帝,乃移葬其父母,诏谥史皇孙为“悼皇”,王夫人为“悼后”,其陵园称“悼园”,因其地在“广明苑”,故又称“广明园”。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推断,王前村人的祖先应是汉宣帝的皇孙国戚的后裔。

  在王前村的历史记载中,还有一知名人士,叫“十四老”,其姓名亦无从考证。该人系清武举,力大如牛,相传有次去徐家堡,人们将几个人才能搬动的巨石,抬到村堡门口,将门堵住,他到门口后,一人将巨石搬走。

  明崇祯年间,该村名“王家前头”,清嘉庆《长安县志》称“王前村”,村上在清咸丰年间修建城堡一座,占地15亩,墙宽5尺,高3丈,东、西、北各有门楼一座,后被毁。

  2008年4月王前村开始实施城中村改造,仅用了43天就平稳完成整村拆迁,2009年2月,王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2010年12月,王前社区居民全部回迁,实现了村转社区的华美转身。2011年,新建拥有心理咨询室、阅览室、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办公场所800余m2,2012年,新建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同年王前社区被评为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已成为北城高端住宅社区之一。

  城改后的居民,不仅可以通过租房、分红等方式获得持续性财产收入,而且可以就近就业,甚至创业,还能享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已形成了“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政策性保障(医疗、养老等)”的可持续幸福多元保障体系。

关键词:张家堡|未央区|西安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张铮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