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出门旅游 以前没这概念(图)
袁庭栋
1940年出生,四川绵竹人,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著作有《张献忠传论》、《巴蜀文化》、《话说四川》、《成都街巷志》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到了每年年味最浓的时候,自从短信代替了手写贺卡,微信语音取代了电话拜年,人们度过春节的方式也在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昨日,天府早报记者连线成都民俗专家袁庭栋,为我们回顾以往的春节和现在有哪些不同。 小孩“守岁” 不过子时不能睡 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已经是中国民俗传统中的过年准备期了。袁庭栋介绍,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扬尘、贴春联、贴门神,为准备年饭杀鸡宰羊,大人也给小孩准备新衣服,迎接除夕夜的到来。 除夕这一天,是民俗中最重要的日子。“不像现在,过年这一段时间都可以团年,以前的团年,是必须在腊月三十的,也就是除夕。”袁庭栋说。 对于小孩来说,那时的过年让人欢喜让人忧。“小孩会穿上新衣服,拿到大人给的压岁钱,但是也必须‘守岁’,如果没有过子时,不能去睡觉。” 到了初一这天,袁庭栋回忆,自己以前在川西农村时,早上吃汤圆,中午吃面,晚上吃去年的剩饭,“这一天,不能煮饭,只能吃剩的,所以大家在前一天都会多煮一点,初一可以有剩下的吃,寓意年年有余。”他说,在自己家,从来不改这个习惯。 最大的不同 以前过年不旅游 “现在很多年轻人,过年的时候喜欢趁着假期去旅游。在以前,是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的。”袁庭栋回忆,过去从来没有人会在大年初一去旅游,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有了一些新的迎接春节的方式。外出旅游,在这位成都民俗专家看来,是和以前过年最大的不同。 此外,以前在过年期间,除了家里的团年活动,在社会上,也会有类似耍龙灯、耍狮灯、踩高跷、木偶戏、皮影戏等活动,“这些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初五,很热闹。”
|
关键词:旅游,春节,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