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故事告诉你中国旅游60年的转变

来源: 第一旅游网 作者: 2014-06-30 08:06:2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从1954到2014,从最初单纯肩负外交使命的外事接待工作,到如今散客化背景下更为细分、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中国旅游人用60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中国旅游发展史。同样的,也是这60年,中国国旅(江苏)经历了从1954年江苏省的外事接待部门到2013年省内排名第一的旅行社的成长历程。

  60年弹指一挥间,50年代—70年代、70年代—90年代、90年代—00年代、00年代—10年代,四代旅游人用他们自己的故事告诉你这些年中国旅游的转变。

  从民间外交开始的中国旅游

  年代:50年代—70年代

  1954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等全国首批地方分社成立。“旅游”开始成为一个产业在涅槃重生的新中国落地生根。

  在那个年代,旅行社没有自己的线路和产品,只是着眼于政治接待,负责安排受邀来华参观的旅行者游览名胜古迹,参观我国的工厂、农村、学校、医院等。当时的旅游确切来说其实是民间外交,它为国际友人认识新中国打开了一扇窗。那个年代,旅游外事是一家,没有什么区别。

  你我不曾经历的旅游故事:

  中国国旅(江苏)首任副经理黄少武在他的回忆文字中提到,“1954年组织上通知我筹建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时,我的内心十分茫然,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也不是很明白旅行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但是我很清楚,作为一名党员,党的需要就是一切,我们一切从零开始,通过努力实践、勤奋学习,我终于从一位知之甚少的门外汉,锻炼成为对旅行社业务比较熟练的专业人员。”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旅行社的导游人员以及他们每日的带团工作也有印着那个年代烙印的特殊叫法—“翻译”和“上任务”。当时的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主要负责受政府机构邀请以及自费来华的国际友人的外事接待工作,服务的语种包括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等,直到80年代初,还有很多翻译工作都是由国旅的工作人员担当,所以“导游”等同于“翻译”。

  “带团”为什么是“上任务”?当时,旅游就是民间外交,一次带团就是一次重大的外事接待任务,因此旅行社对翻译导游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必须经过1个多月的培训和一段时间的工作,才能够正式上岗。

  与外交分离,入境游起步

  年代:70年代—90年代

  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将中国领进“市场经济”的大门,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好团队自费来华旅游,中国的旅游服务也从单纯的民间外交开始向半外交、半旅游转变。1981年初,国家放松了地方自主外联,包括国旅南京分社在内的一批地方分社开始有权限自主接待国外的旅游团体。

  到1988年年底,国内旅行社的数量猛增至1573家,打破了中国旅行社业寡头垄断的局面。国旅、中旅和青旅接待人数的占比也由1980年的79.6%下降为1988年的40.9%。

  

 [1] [2] 下一页

关键词:旅游,经济,奢侈品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雷扬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