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政策辅导与业务交流活动(第二期)在石家庄市举行。来自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保定等地以及下辖90个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业务骨干共106人参加培训。记者了解到,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试点工作已于四月底顺利完成,目前全省层面实地普查正有序铺开。
从残垣断壁中寻找和记录散落的文物遗迹。自四月以来,在省级试点蔚县、景县、武安市三地,在古镇街巷、村舍田野、山巅深涧,都留下了普查队员的足迹和汗水,收获了诸多成果。
四月初,蔚县试点启动。蔚县是全国国保文物大县,保存相对完好的350多座古村堡,更是活态的历史见证。第二、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蔚县共发现文物遗存点1639处,并陆续进行了保护,为蔚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蔚县确定宋家庄镇为试点乡镇。我主要负责记录档案、向老乡打听文物线索,并进行文物普查宣传。”蔚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员王艳萍告诉记者,宋家庄镇下辖27个行政村,村中几乎全是老年人。令人感动的是,他们不仅能仔细地提供古建筑、墓葬群等线索,还能对宣传材料提出改进意见。
蔚县文物普查队分为两组,每组五人,除了蔚县文物保管所(博物馆)工作人员,还有河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和其他志愿者参与。普查分工明确,两人记录、一人照相、一人绘图、一人测量。目前,队员们已对宋家庄镇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已复查7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消失2处),新发现文物点37处,如富胜堡村南辽金遗址文化层……
华家口夯土险工、安陵桥遗址、安陵镇古城村……大运河蜿蜒而过,景县不仅举行试点启动仪式暨培训会议,还不断营造浓厚氛围,利用村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深入试点村“线上+线下”开展宣传,让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对安陵镇和景州镇121个村进行全面调查,复查了4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消失1处),新发现文物点5处。”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告诉记者,蔚县和景县在普查时提出了普查软件使用、设备操作等技术问题,以及采集、认定的标准等专业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千年古县”武安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作为省级试点,武安很注重探索新的普查路径。“联合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河北工程大学、上海数喆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在‘多学科融合普查’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武安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王生告诉记者,本次普查武安市试行“6+3”普查模式,即6支普查队+3个组(包括内业组、宣传组、专家指导组),发挥专业特长,为数据采集、图纸绘制、坐标采集等提供技术支撑。
“4月17日,12:00,气温近30℃,地点伯延镇野外……”这是一则工作日记。伯延镇是武安四普试点乡镇,现有不可移动文物80处,包括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等类型。4月17日,来自武安市文物保护中心的李辉、夏国华,以及河北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的张峰等三名普查队员扛着激光测距仪等设备,汗流浃背地对遗址点的边界坐标进行一遍遍校正。
“有些遗址旁边就是断崖,有明显的文化层划分,文化层里还发现了陶片标本……”张峰告诉记者,这次普查对文物本体坐标和图纸精准度要求很高。由于给定资料信息有限,很多小组一上午只能测定一处遗址。为了获取精确数据,甚至得围着遗址绕十多圈,边界坐标得打十多遍。“我们将充分发挥测绘设备和技术优势,为普查贡献河北地质的力量。”
“高标准的普查,客观真实的信息,为我省文物普查建立科学严谨的档案。”孙晶昌说,试点县(市)先试先行,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了普查业务骨干和队伍,熟悉了普查设备和操作软件,并形成了翔实的试点工作报告供其他市县借鉴,为全省层面的普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