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频道 > 文旅动态

江河奔腾看中国·运河人家|寻味龙凤贡面

来源: 长城网  郑梦婷
2022-10-09 10:00:37
分享:

  运河人家“烟火气”,故城贡面最有味。在衡水故城县,纵贯县境150华里的千年大运河,不仅为故城积淀了开放包容、重德尚义的文化底蕴,更是孕育了大运河畔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朴实无华的古运河人,创作出了“龙凤贡面”,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凌晨三点,天微微亮,刁建民和往常一样,已穿戴整齐,走进工厂,开始一天的贡面制作之旅。

  盘条、上秆、拽条、拉丝、阴干……在故城县郑口镇的健民龙凤贡面厂,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制作贡面。饧好的面条上架,被多次抻制,一排排、一行行,远远望去,抻好的龙凤贡面宛如一面奶白色丝绸。

01

  工人正在忙碌地制作龙凤贡面。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廉明坤 摄

  “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粘,易消化。”龙凤贡面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刁建民介绍,龙凤贡面最大的特点是,盛到碗里,有汤有面,用筷子挑起来,汤随面走,面净汤清,放回碗里又是半碗汤半碗面,很是奇特。

  “最初的食客是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工,这种快捷方便的美食是他们下船歇息、补给能量的首选。”据故城县志记载,制作龙凤贡面最有名的是故城西南镇齐纪修所开的“齐福源”挂面坊,在故城挂面业小有名气后,被客商从运河输入京城,很快进入宫廷,成为御用食品。从此,龙凤贡面身价倍增,饮誉四方。

05

  “齐福源”牌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廉明坤 摄

  “我家里挂的这个就是当年流传下来的‘齐福源’牌匾,传承至今。”刁建民说,2006年,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河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自己被评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意气风发到年过半百,刁建民一直在和面打交道,30多年的做面经历在布满厚茧的双手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以前是个木工,结婚后,在岳父的鼓励下,跟着亲戚学习龙凤贡面制作。”刁建民说,刚开始以为做贡面和普通的面条一样简单,可真做起来,比想象的费时费力。龙凤贡面不但制作时间长,还对天气的要求严格。夏天,天热时是不能做面的,怕发酸;冬天,不管多冷,也要用凉水和面。

03

  龙凤贡面。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廉明坤 摄

  一碗小小的面条,凝聚了几代故城人的匠心。龙凤贡面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共有23个工序,且全为纯手工制作。制面师傅每天凌晨3点开始和面,直到中午11点左右才能进入最后一道抻面工序。“每个环节严格把控时间,为的就是充分保障面条晾晒10小时以上。这个面既不能风干也不能烘干,要自然晾干,这样面才会由外向内的干,中间产生空隙,成为空心面。”

  俗话说,“挂面汤里不放盐——有言(盐)在先。”刁建民介绍,龙凤贡面清香适口,煮时无需放盐,水开下面,锅开即熟,倒入提前兑好的酱油、醋、香油等,就是最简单的清汤面。若再添加紫菜、虾皮、肉丝等,便又是另一种风味。

02

  龙凤贡面。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廉明坤 摄

  如今,龙凤贡面已经成为大家馈赠亲友必不可少的佳品。健民龙凤贡面厂每天能生产贡面500千克左右,年销售额200余万元,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千年大运河,承载无数繁华盛景和动人故事,越古而来,至今仍流光溢彩。一门传统手艺,历经岁月洗礼,在传承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家常美味在某种意义上升华成一种精神符号,诠释着故城人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监 制:王悦路

  策 划:张 妍

  统 筹:闫 玲

  编 导:郑梦婷 刘晓晓

  拍 摄:廉明坤 田 正

  制 作:廉明坤 张霄宇

  视觉设计:许晓星

  特别鸣谢

  片头题字:任 源

关键词:龙凤,大运河,挂面,奔腾责任编辑:郑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