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频道 > 文旅动态

拥抱生活 讴歌时代

来源: 人民日报  马继红
2022-10-04 16:14:43
分享:

  作为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剧目,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近期开播后反响热烈,获得观众好评。作为编剧,不少朋友问我,你这个当了一辈子兵的军旅作家,怎么会去写大运河呢?回顾创作过程,我是在与大运河的不断接触中,萌发了用它的故事“为时代画像”的创作热情。

  去年春天,我应邀去大运河采风,从杭州出发到北京通州,几乎沿着京杭大运河完整地走了一遍。我一路走一路看,既被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感动,更被它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和天翻地覆的变化震撼。望着那碧波荡漾的河水,我似乎感受到里面蕴藏着的无边风景和动人故事。就在那一刻,我决心创作一部反映运河沿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进新征程的电视剧。

  电视剧需要有人物、有故事、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跌宕的命运起伏。在我的创作经历中,无论是《彭德怀元帅》还是《外交风云》,虽然格局宏阔、体量巨大、人物众多,但具体的人和事都能在历史档案中检索到。编剧的任务是在历史的刚性框架中,以正确历史观把故事讲精彩,把人物塑造好。

  比如创作《外交风云》剧本时,我用了个“笨方法”:整整3个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所有能找到的相关书籍、影碟都看了一遍。书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写了几十万字。做完这些前期工作,纷杂的历史事件开始在脑海里浮现: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具体展开写作时,我不断提醒自己,外交是国家大事,不能把视野局限在一枝一叶的微观世界,必须努力培养自己海纳百川的胸襟,锻造大河奔流的气势。为此,我专门买了一个大地球仪,一有空就轻轻拨动,看那蓝色的大海、褐色的土地,看那一个个用各种颜色标出来的国家,在脑海里打捞尘封已久的国际大事。

  大运河的故事不一样,需要“平地起高楼”:人物需要全新塑造,人物关系需要全新编织,矛盾冲突和情节情感也需要全新设置。为写好这部作品,我决定沿用数十年来的做法——扑下身子拥抱生活。采风过后,我重回大运河,前后用了两个多月时间,采访了与大运河相关的100多个人。常年在大运河上跑船的船老大告诉我,过去的大运河污染严重,现在变得清亮了。祖辈居住在大运河河畔的百姓告诉我,以前家里住得很拥挤,没有厨房和卫生间,每逢下雨,上面漏、下面灌,现在不仅住得宽敞,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日子越过越舒坦……采访本越来越厚,与大运河有关的各种人物、事件逐渐从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中升腾而出。趁着这股热乎劲儿,我抓紧动笔。

  首先,我从采访的众多人物中撷取特点,塑造出全剧的主人公路长河。他出生在大运河边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河水伴着他长大,大运河是他最质朴的乡愁,也是他一生的牵挂。接着,通过路长河及其身边的众多人物,围绕大运河十几年的发展变迁,我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等主题有机地融入故事。这样,以普通人展现大时代,以大运河折射新时代,作品真实地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

  我15岁当兵,做过卫生员、护士、新闻干事、战地记者等,参加过农村医疗队和多次抢险救灾,深入过高原、海岛、边疆、前线。几十年的军旅生活铸就了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军队的爱,也激发了我为时代画像、为人民放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回顾我编剧的作品,从早期反映军旅生活的《天路》《红十字方队》《光荣之旅》,到反映将帅风采的《向前,向前!》《彭德怀元帅》、反映革命历史的《铁肩担道义》,以及获得众多奖项的《外交风云》,不少观众说这些作品充满阳光和正气。我想,是永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赋予作品这样的艺术品格。尽管在创作道路上难题不少、坎坷不断,但最终支撑我走出来的,是军人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是心中那团始终燃烧不熄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信念。

  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进。我将努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抒写新时代的火热诗篇。

关键词:大运河,时代,外交,讴歌,军旅责任编辑: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