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频道 > 文旅动态

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 人民日报 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张丹华
2022-01-14 16:43:00
分享:

出土自撒扎干遗址的陶器。资料图片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开展考古工作,以期发现古丝绸之路上的月氏文化遗存,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努力。

  联合考古队中方团队吸纳了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拥有历史、考古、语言、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乌方队员除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外,塔什干大学、费尔干纳大学和铁尔梅兹大学的师生们也加入其中。“此次联合考古工作是对丝绸之路人文交流传统和互学互鉴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联合考古队领队、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说。

  在两国考古队队员的通力合作下,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通过采用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发掘相结合的考古模式,2015年9月至11月,考古队在位于撒马尔罕市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找到了属于康居文化遗存的撒扎干遗址,与《史记·大宛列传》所记载的张骞当年经康居抵达月氏的史实相呼应,这一发现令人兴奋不已。

出土自撒扎干遗址的陶器。资料图片

  2016年,联合考古队又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发现了拉巴特遗址。王建新介绍,从遗址内墓地的墓葬形制、埋葬习俗来看,该遗址与中国新疆东天山地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面貌相似。同时,拉巴特遗址在时空范围和文化特征上,与中国古代文献关于月氏的记载较为吻合,可以推断为月氏考古学文化遗存。至此,中乌联合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知悉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在全球视野下深入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往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物佐证。

  除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理念也一直贯穿整个联合考古工作。“我们不能只要资料,不保护文物。”王建新说。从发掘的第一天起,联合考古队就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所有发掘的探方在考古工作结束后,一定要全部回填保护。

  2019年2月,“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玻璃、玉石、玛瑙等大小80件在撒扎干遗址和拉巴特遗址发掘的文物首次展出。

联合考古队在拉巴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资料图片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多年来,两国考古学家合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乌中联合考古项目为研究探讨历史上两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联合考古项目乌方负责人、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阿穆尔丁·别尔丁穆罗多夫博士表示。

  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围绕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先后在铁尔梅兹、塔什干、西安、北京举办了国际会议和展览。两国及时分享联合考古成果,得到了考古界和公众的广泛好评。目前,该项目仍在持续推进,两国合作机构就疫情好转后的合作事宜保持积极沟通和协商。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增进友好感情。”王建新说。

关键词:文化,传统,历史责任编辑:李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