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融合绘画与雕刻于一体,以阴刻、阳刻、线刻、影刻、点刻、拼雕、浮雕、蚀雕、套雕、衬雕、镂空、镶嵌等十余种雕刻手法体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作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蛋雕技艺传承人,张晓贺多年来不断创作、创新蛋雕技法,倾力于蛋壳雕刻艺术的传播和传承。
痴迷蛋壳雕刻,坚守本心,持之以恒
今年40岁的张晓贺生于河北省晋州市桃园镇纪庄村,受祖辈熏陶,张晓贺从小就对蛋雕手艺耳濡目染。“在我印象中,爷爷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木匠,闲暇之余在鸡蛋壳、鹅蛋壳上雕刻许多精美图案和吉祥话送给亲朋好友。父亲年轻时在天津当武警,复原后经常跟爷爷学习蛋雕技艺。那时的蛋雕已经有简单的装裱,看到一个个精美的蛋雕作品,我被深深吸引。”
回忆起人生中第一次制作蛋雕,张晓贺面带笑意,“8岁时我亲手制作了人生中第一个蛋雕送给母亲作为生日礼物,从那以后,我便开始痴迷蛋壳雕刻,见到什么都想刻,没想到这手中的蛋一握就是三十多年。”
参加工作后,张晓贺一直没有放弃蛋雕技艺,作为厨师的他,不管工作有多累,都要在忙完之后练习雕刻。“创作一个蛋雕作品要经历选蛋、构思、布图、雕刻、修正、去膜、装裱等一系列步骤,而且鸡蛋壳厚度仅有0.2毫米至0.3毫米,本身为钙质,极易碎裂。即便如此,我每天都会练习到手腕酸疼弯不下来了,才去睡觉。”
在坚持创作的同时,张晓贺不断给自己“充电”。通过在网络上寻找名家作品,反复观摩,研究获奖作品的特点及雕刻手法,张晓贺从中学会了很多新的蛋雕技法,融入了更多的元素,不断补充丰富自己的蛋雕技术。
“热爱并坚持,要守住本心,更要持之以恒。当自己将世间万物浓缩于方寸蛋壳之间,那样的喜悦与自豪无以言表,这也正是蛋雕的魅力所在。”张晓贺说。
张晓贺在制作蛋雕作品。
传承“非遗”技艺,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2019年,我开始参加一些比赛以及‘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展演活动。当拓宽视野后,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把蛋雕作为一个爱好,要做更加有意义的事儿,把蛋雕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张晓贺说,“从那以后,我经常跟业内同行一起做推广活动,先后加入了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河北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委员会等。”在他的努力下,蛋雕技艺于2020年8月入选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蛋雕技艺入选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蛋雕这门传统技艺,张晓贺与院校、街道、社会组织等展开合作,通过线下授课与线上直播的方式开设“非遗”课程,免费向人们讲解蛋雕技艺。“我会坚持免费教学,免费授课,只要学习者有恒心,我就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张晓贺说。
张晓贺免费开设“非遗文化——蛋雕技艺”课堂。
“如今我已经有超过300个徒弟,年纪最小的只有8岁,年纪较长的有65岁。”张晓贺自豪地说道。
弘扬燕赵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河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将燕赵大地精湛高超的传统手工技艺结合河北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能展现出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张晓贺的蛋雕作品即是如此。
说起蛋雕作品,张晓贺最得意的是《魅力河北》。《魅力河北》是利用镂空技术,将河北省地图雕刻在鸡蛋壳上。这个作品象征着人们万众一心、团结进取、共同建设魅力河北。据了解,《魅力河北》先后荣获黑龙江全国蛋雕专项展铜奖和石家庄第十六届文艺繁荣奖,如今作品已被鸡西博物馆收藏。
张晓贺还制作了很多具有燕赵文化特色的蛋雕作品,并多次在国内蛋雕艺术专项展览中获奖。
《中国梦 燕赵情》入围第十五届山花奖(灯彩类),作品以鸵鸟蛋为基础,运用大面积镂空技术配以七彩灯和底座,使雕刻出的赵州桥惟妙惟肖。
《新愚公李保国》是以鸸鹋蛋碎片为基础精雕制作而成的相框形式蛋雕作品。
《魏征》是以鸵鸟蛋为基础,运用镂空技术结合掐丝珐琅工艺制作而成的人物肖像蛋雕作品。
作品《石家庄地铁》是在鸵鸟蛋上运用镂空技术结合掐丝珐琅工艺雕刻而成,是为庆祝石家庄地铁通车专门制作,突出体现石家庄速度,提倡人们绿色出行。
作品《石家庄地铁》另一面。
蛋雕是一门神奇而特殊的艺术,技法精绝,华彩惊世。“作为一名‘非遗’蛋雕技艺的传承人,我会一直秉承匠人匠心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蛋雕作品,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领略到燕赵大地深邃的人文历史和别样的风土人情。”张晓贺说。(文 李雨馨 图片由张晓贺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