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各大美术馆开展公共教育和美育活动的绝佳时机,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相继推出的暑期展览吸引着众多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感受艺术的魅力。仲夏时节,比炎热的天气更加火爆的是小观众看展、学习的热情。那么,各地美术馆在2023年暑期如何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优质服务?各美术馆在展览策划、互动活动设计以及硬件设施等手段方面有哪些升级?学生、家长等群体的亲身感受如何?在各大美术馆的现场,可以找到答案。
高质量展览 贴心服务 让小观众留得住
提供高质量展览是美术馆“暑期档”的最大诚意。为了迎接暑期火爆的客流量,7月1日,中国美术馆对“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作出延期的安排。尤其是“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的延期对于暑期来北京旅游打卡的观众来说可谓是“喜大普奔”。展厅内人头攒动,在家长、老师的陪伴下,小朋友们或驻足凝神观画,或席地而坐画画,或认真聆听讲解……美术馆内的服务也很到位,馆内清凉的冷气一扫室外40度高温带来的烦闷与焦躁,同时,美术馆还为有需要的人士配备了爱心坐垫,这为席地而画的小朋友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展览、贴心服务的加持是小观众们坐得住、待得久的重要法宝。
7月12日,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浙江美术馆年度重磅大展“为什么是速写——典藏速写艺术研究展”开展,约380件(组)绘画作品和若干文献资料、图片、视频,共同展示着速写创作的艺术价值。展厅成为众多学生的临摹课堂,他们有的半蹲着在腿上架起画板,有的站着贴着墙面描摹,甚至有的趴在台阶上速写,造型各异。正是这种被认为基础性、内容难以吸引人的展览深得暑期小观众欢心,浙江美术馆用工作日也排队的现场和爆满的预约证明,深研小观众需求的高质量展览人气可以有多旺。
暑期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门口也是人潮涌动,日均参观人次在万人左右,众多中小学生入馆参观,袁星辰小同学也是其中一员,并在7月23日这天,幸运地成为清华艺博开馆以来第300万名观众。下午3:20左右,当他通过安检并被确认为艺博开馆以来的第300万名观众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第一时间上前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并赠送他一套艺博文创礼品。袁星辰说他是和父母一起利用假期到北京看展览的,非常惊喜能成为幸运观众并获得这样一份礼物。相信清华艺博提供的小小仪式会给暑期来参观的小观众留下难忘的记忆和体验。
研学活动 内容更多样 形式更多元
面对暑期热潮,各大美术馆也在使出“浑身解数”开拓研学活动以吸引小观众。7月11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2023年度“小小讲解员”暑期培训项目启动,经过精心打造,本次培训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融合“品、看、听、触”的现场沉浸式学习体验,设置7节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课程,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7节课程是根据馆内的展览、展品等开展的,实现展教充分结合。另一方面,从讲解技能角度,设置6节技能提升课,运用“赏、学、练、讲”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帮助孩子们迅速掌握讲解要领。据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李妍介绍,“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自去年开馆推出以来就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当时报名火爆,反响很大,今年更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其中传统文化课程部分根据馆内展览加入了平遥推光漆等展览内容,还增加了动手制作的环节。这背后是创组团队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的提升,也是受其“中国巧手”美育社教项目取得良好效果的启示。今年的活动依然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甚至去年已经参加过的学生今年还坚持报名参加。
此外,应广大家长要求,7月25日,“非遗多彩织染绣”暑期研学活动也如期开营,该活动围绕传统织染绣开展,小观众可跟随设计师学习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植物染色非遗技艺和当代设计方法。这个项目虽然是第一年举办,“太有意思了”是所有参加过活动学生的真实反馈。“短短几天,肉眼可见孩子在表达能力、自信程度、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的成长,甚至在回去的路上都在向我输出在美术馆学到的东西,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希望能开拓出带上家长的活动。”留言簿上一位家长说到。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博物馆学习能够让学生投入地沉浸到一个场域空间,亲身感受现场氛围和体验到真实存在的展品,这是学校教学难以达到的。同时,博物馆是AR等新兴科技的试验田,还是传媒的中心,响应国家号召也较为及时,感应时代气息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博物馆是很好地开展教学、公教活动和提升学校美育程度的重要场所。”李妍说。
暑期开始,在上海外滩东一美术馆,一批经过培训的“文艺复兴的小小导览员”成了展厅的主角。“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览集中展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创作的弥足珍贵的画作,包括15世纪末著名画家波提切利等艺术巨匠的杰作。”稚气未脱的讲解嗓音,吸引了观众的好奇。他们从少儿视角对文艺复兴的珍贵艺术珍品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欧洲名门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和艺术史的重要影响。东一美术馆在暑期特设了小小导览员工作坊,以展厅原作赏析、解构分析、学员模拟讲解员等形式,在经典艺术的熏陶中培养学员的沟通能力和讲解礼仪。
公共教育 整合多方资源 注重实际效果
依托城市特有的文化和艺术资源,各大美术馆开展了具有特色的暑期公共教育活动。坐落于深圳的关山月美术馆,暑期以来也人气爆棚。据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暑期家长带孩子来看展的人数非常多,再加上逛美术馆成为来深圳旅游的外地旅客的好去处,更增加了人气。关山月美术馆在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曾邀请深圳市三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医护人员带着小朋友来馆参观展览,并绘制“梅花扬清风”扇面,共60个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此外,美术馆和南山妇联合办“我向大师学绘画”系列活动,邀请深港少年到关山月美术馆参观展览,活动分为室内临摹大师作品和户外绘画深圳地标建筑活动两类。8月,计划根据“画道革新”展览举办“小小策展人”活动,让小朋友了解艺术家和展览的故事,预计6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在8月底,还将举办“童筑大湾区”展览,预计将会举办8场活动、1场展览,目前已经共240个家庭报名参加活动……
在陈湘波看来,做公教活动不能关起门来做,要将社会资源整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山月美术馆目前会和教育局、妇联、团市委、工会等机构合作,不但可以解决美术馆人手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也使教育开展更加有实效。其实社会上对美术馆有很大的需求,关键在于我们要整合资源,将文化、美术等美术馆具备的软性资源与社会上提供的平台、资金等硬性资源结合,将之运用到大家都需要的点上,真正发挥美术馆助力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陈湘波说。
近年来,面对小观众需求日趋多样的特点,美术馆在开展活动时不仅是教绘画,还根据公教主题开展了“美术馆之夜”活动,邀请乐团、交响乐队现场演奏,舞蹈团现场体验。“美术馆是市民终身学习的平台、是创意的孵化器,现代的美术展览不能只在小圈子、专业圈子里做,需要跟城市的特点、文化等融合起来打造成文旅空间,以此来提升整个城市的影响力、美育度、文化丰富程度。现在城市文化发展跟美育的关系越来越大,同时强调文旅融合。美术馆主动融入这一发展进程,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作用,以此不断扩大美术馆影响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圈,对美术馆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更好的。”陈湘波说。
7月22日,位于上海的刘海粟美术馆重启多年前展示学生艺术创作的展览品牌“大师从这里起步”,今年特别推出“青少年亲子美术大展”。本次展览并行展出“一江一河”主题展和“小朋友看世界”邀请展,聚焦“一江一河”“海派城市考古”“建筑可阅读”等文旅主题,多维度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石库门印象、外滩景观、繁忙的都市交通……在“一江一河”主题展中,三周内征集到了700余件青少年作品,大家踊跃参与、积极创作。经专家评选,200件作品入选了主题展,还有20件作品获得“粟”艺术奖。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表示:“美术馆是公众的精神文化家园,也是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支撑和学校美术教育的全面补充。多年来,刘海粟美术馆不断拓展公共教育功能和美育活动形式,在引导青少年美育体验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在此理念下我们重启了美术馆多年前展示学生艺术创作的展览品牌‘大师从这里起步’,特别推出了‘青少年亲子美术大展’,青少年在家长的指导下以所生活的城市背景为主题而产生的源自本真的艺术创造,将拥有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荣获首个“中国潮玩之都”称号的东莞市,岭南美术馆为让全市青少年沉浸式接触“潮流”、感受“潮流”,特推出了为期4天的“与美同行 育美一夏——东莞美术馆联盟‘爱上美术馆’暑期艺术奇妙之旅”活动,带领一帮“小潮人”在东莞美术馆联盟各成员馆之间穿梭畅游,为各位“小潮人”搭建了与“潮流”对话的空间,让“潮流”浸润心灵,培养又一股强大的“潮流”新势力。
来自山东的12岁小观众丁峻熙今年来姑姑家过暑假,刚好参加岭南美术馆联盟举办的“爱上美术馆”夏令营活动。“在这4天里,我去了东莞的多家美术馆,感受美术馆的艺术氛围。每天一早我就满怀期待地想象着今天有什么新奇的经历,美术馆里的老师和导游每天都带给我新的知识,我体验了漫画、陶艺、扎染、剪纸、中国画等艺术活动。我最感兴趣的是植物拓染,在场的同学们都很兴奋,拓印出的图案也是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这几天在美术馆的午餐也是特别的丰盛,让我品尝到了东莞的美食,这种味道会让我一直怀念。此次夏令营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也会将这次经历带回到我的家乡,告诉我的朋友们,东莞的美术馆太棒了,明年我还会再来!”丁峻熙意犹未尽地说到。
11岁的陈昭如的家长经朋友介绍给孩子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朋友跟我说,她儿子参加了第二天的活动,不但节目丰富,增长了孩子的见识,还有一群很好的老师与志愿者,可以将孩子放心地交给活动方。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给我家孩子报名了第3天与第4天的活动。经过两天的参与,每一天孩子回来都是笑容满面并且很开心地跟我们分享着她当天的行程与成果,每天老师们都会安全地将孩子送回我们身边,非常负责任。更为珍贵的是,那一张张用心照的相片,留住了每一个美好的时刻,也记录了这一次次的行程。由衷感谢岭南美术馆此次精心组织的活动。”陈昭如家长在发来的感谢信中说到。
培养小观众,需要“低姿态”和“高水准”
随着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孩子们走进美术馆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在假期,参观美术馆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美术馆是否已经真的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小观众呢?当孩子踏入美术馆,是否能够真正感受到美,并且对艺术萌生兴趣呢?
应该说,艺术教育在生命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所有年龄阶段中,儿童与艺术最近,通过艺术教育,能开发孩子的艺术本能,丰富他们对世界的感知。然而不可否认,多数孩子在美术馆里,面对满墙的作品只能走马观花看个热闹,无法走入作品深处。即便有讲解和导览,也是被动接收多、动手参与少,很难产生深刻的体会。因此,培养小观众不是简单的“小儿科”,决不能简单应付。恰恰相反,要想在少儿美育方面取得实效需要费一番心思。面对这些小观众,美术馆要放低姿态,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并以此策划展览和开展活动。同时,又要树立高水准,要以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孩子们铺垫最初的艺术底色。
首先,在展示媒介的选择上可以多考虑孩子的特点。展品的内容、形态、材质等这些外在形象是孩子对于艺术的第一印象。鉴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的独特性,无论是选择传统国画还是西方油画还是当代艺术,不妨多从孩子的兴趣切入。例如,在最近开展的“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中,美术馆充分考虑了小观众的喜好,从百年巨匠的作品中精选了很多动物题材的画作,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子、李可染的牛、李苦禅的鹰以及吴作人的熊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展示了徐悲鸿画马的分解步骤图,从这里引出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绘画技巧的结合,以此来呈现20世纪画家既继承传统中国画技法又吸纳西方技法的独有艺术风貌。
其次,对于展品的阐释同样重要。从作品本身的鉴赏到理解艺术背后的历史是关键的一环,这犹如将孩子从一个小入口引入一片开阔而深邃的境界。如北京画院在文字导览方面颇费心思,并把导览看作观众和艺术之间的重要桥梁,帮助小观众真正理解艺术作品。在齐白石展览的公共教育活动中,北京画院从微信导览词的撰写入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学术研究的内容以图像法、对比法等观众易看懂、读懂的方式,进行再一次的知识生产和输出。在此基础之上,北京画院根据儿童的观展模式,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进行亲子观展手册的策划与设计,为亲子家庭观看展览提供便捷。凭这本手册孩子和家长可以完整了解齐白石展览中的主要作品、齐白石的人生历程,并增加齐白石作品与西方绘画的横向对比,拓展孩子的艺术感知,补充针对亲子家庭公共教育方式的缺失。有了这些铺垫,再与孩子们一起面对齐白石的作品,感受原作的细节,并了解他们对于作品的感受。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将艺术知识内容传达给孩子,形成孩子情感表达和知识获取双向的观展模式。
最后,应该能给予孩子们参与和互动的机会。美术馆除了展示美,还可以让小观众参与创造美。因为仅仅让孩子围在展品前听讲解,学习的环境和内容也许有些变化,但被动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而美术馆作为美育空间,更大的作用是唤醒孩子的内在感受,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只有让孩子参与其中,其专注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行动力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其艺术才华才能得到施展。如在近期举行的“1棵树·1世界”ANOBO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巡展中,儿童变成了展览的主角,围绕着“树”这个主题,用更具创造力和审美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设计作品。其中有来自青海的孩子也参与其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都感人至深。参与这一过程,孩子们的艺术收获也会更为深入。
走进美术馆,不一定就是要培养孩子成为艺术家。在当今人工智能的时代,美育的重要命题也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绘画或者某种艺术技能。走近艺术更重要的作用是启迪情感的表达,提升孩子对生活美好的感知,让他们了解世界原来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呈现出不同的模样,理解人的内心想法可以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形式,知道美的标准并非唯一而是如此多样,也因此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开阔、更加自由。如此看来,美术馆美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用心播撒,才能将美的种子留在孩子心间。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