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平山县营里乡举办2023年民俗文化展演暨“四季村晚”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共平山县营里乡委员会、平山县营里乡人民政府主办,平山县营里乡综合文化站、平山县营里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河北梅阁演艺有限公司承办,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特别支持,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
“村晚”源于“乡村春晚”。1981年,在浙江丽水月山村,几个喜欢文艺表演的农民模仿央视春晚自编自导自演了“月山春晚”,这是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25年后的2007年,一篇描写“月山春晚”的通讯引发关注,“月山春晚”作为“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开始被广泛传颂。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推动下,“乡村春晚”开始向“村晚”嬗变。据媒体报道,到2022年,全国举办“村晚”活动约1.2万场、参与人次约1.18亿。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开展春季热启动、夏季大联欢、秋季庆丰收和冬季暖回顾“四季村晚”活动,推动各地“村晚”常态化,打造反映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乡村春晚”向“村晚”全面升级。
绿水青山,风和日丽。恰逢当地传统的三月二十三双庙庙会,河北省平山县营里乡的山边乡道,人流如织、车水马龙,走亲访友的乡亲们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景象。上午九点左右,乡亲们开始三五成群、不约而同地朝着营里小学汇集——营里乡2023年民俗文化展演暨“四季村晚”启动仪式将在这里举行。上午10点半,仪式正式开始,这时,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乡亲们已经超过了3000人。
植根乡土,以家园情感奠基家国情怀
根植乡村文化沃土,表现“土”文化,呈现“土”风俗,充满泥土的芬芳,是“村晚”的根和魂,更是“村晚”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沙洼村舞龙队表演的《沙洼舞龙》,伴随着节奏的鼓点,两条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蛟龙出水”,时而“龙翔九天”,时而“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激越高亢、铿锵有力。脉道岭村社火队的系列武术表演,技艺高超,勇猛有力、气势恢宏,彰显了中华武术精神的阳刚之美和艺术感染力。没有盛大的舞台,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大牌的明星,没有完善的配乐,一场场“土里土气”的表演,何以让“村晚”座无虚席、高潮迭起?就是因为“村晚”是村民自己的舞台,不但演绎村民对自己生活的关照与肯定,而且熔铸着深刻的历史记忆与深厚的家园情感。
营里乡位于平山县西北部深山区,为冀晋接壤之地,地势险要、沟壑纵横,自古为冀晋交通要道关隘。远至明代中叶,为防北方敌兵绕出太行山之东,危逼京师,乡域内修筑有太行内长城和神堂关、黑山关、白羊关、南关四关。为防兵乱,村民操拳练艺自保,脉道岭村至今流传洪拳、棍术,沙洼村至今保留着正月十五转灯、舞龙的习俗。脉道岭村社火队的武术表演就是尚武保民历史传统的回响,而“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吉祥符号,沙洼村舞龙队表演的《沙洼舞龙》作为开场节目,正表达了国富民安的美好愿望,深沉的家园情感中寄寓着自觉的家国情怀。
传承乡音,以传统民俗对接现实生活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乡村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文脉的根基。“村晚”通过独特的场景建构与创新表达,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村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村民自编自演、自导自享,深入挖掘、传承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以“沉浸参与”激发“情感共鸣”,打造了重续文化血脉、积淀底蕴、滋养身心的文化平台。营里乡春季“村晚”热启动,就鲜明地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三岔村秧歌队的民俗表演《三岔跑驴》,七里河村迎亲队的民俗表演《东七里河迎亲》,在激越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中,通过风趣的装扮、夸张的动作和滑稽的嬉笑,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文化气息。三位演员分别献唱河北梆子《穆桂英挂帅》选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大登殿》选段《金牌调来银牌宣》、《龙江颂》选段《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程式规范、荡气回肠,不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和会心的欢快笑声,使村民从中体味戏曲艺术的魅力。此外,来自石家庄群艺馆青年艺术家的男声独唱《柏坡花开》,水磨头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表演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共产党员》,神堂关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男声独唱《等待》,也让乡亲们感受到党和政府贴近群众、文艺惠民的温暖。一场小小的“村晚”,链接了传统民俗、传统艺术与乡村振兴的火热生活,架起了党心与民心、干部与群众、文化与生活汇聚沟通的桥梁。。
升华乡情,以团结和谐凝聚奋斗力量
田间地头的劳作、美丽迷人的家园、硕果累累的丰收、茶米油盐的关照、向善向美的心劲儿……在“村晚”的舞台,村民讲身边事、演身边人、说心里话、唱新生活,传递着真诚炽烈的乡情。营里村秧歌队表演的秧歌舞《乡村振兴唱起来》,桃园村的表演唱《逛新城》激情洋溢、活泼灵动,充分表达了乡亲们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成为新时代新农村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营里小学学生表演的武术操《少年中国说》、扇子舞《祖国你好》、少儿舞蹈《种太阳》,节奏欢快,充满活力,于一片天真烂漫中饱含家国情怀,展现了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回应了营里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传承。革命年代,营里乡有数百儿郎走上抗日前线,4位农民先辈同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一起参加晋察冀边区苐一届群英会受到表彰,7位英雄的母亲哺育八路军子女长大成人,更有着100多位英烈牺牲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场。
此外,就“村晚”的组织而言,举办一台“村晚”,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从筹备、策划、实施到舞台呈现,需要参与其中的村民的集体观念、奉献精神和协作能力。因为,演出是公益性的,不但没有收入,还要自购服装、道具;排练节目,要统一时间、协同动作,达成一致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技术要领,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不断地沟通、磨合、妥协过程中增进了团结、升华了乡情、凝聚了力量。
慰藉乡愁,以文化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也有着独特的内涵。伴随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文化遭受冲击,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村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本土文化记忆缺失,造成本土地方文化认同危机。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坟•论睁了眼看》)“村晚”根植于乡村、来源于群众,饱含浓浓乡情、慰藉悠悠乡愁,用乡村独有的文化符号唤醒集体记忆、熔铸文化认同及归属感。“村晚”是村民展示自我风采的广阔舞台,蕴含着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充盈了群众文化生活,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村晚”将表达牢牢扣在人民心坎上,将目光紧紧盯在乡村发展上,既直接体现文艺、文化的力量,又蕴含先进文化的引领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我们从营里乡“四季村晚”启动式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动人场景:舞台上,村民成为节目的主角,灵动的眼神、优美的动作,倾情演绎乡土文化,展现幸福生活;舞台下,乡亲们团团围坐,专注的眼神、幸福的笑脸,尽情享受身边人演身边事的文化大餐;舞台上下,声气相应,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乡情,体现着乡亲们对故土的依恋与热爱、对文化的尊重和守护、对乡村振兴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信念。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村晚”的升级,“四季村晚”的内涵也从单一的文艺演出活动转变为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赋能乡村振兴,“村晚”从文化品牌拓展到“村晚”经济,成为激活乡村文旅等经济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营里乡“四季春晚”启动式上,沙洼黑木耳、皂户地羊肚菌、黑山关生态蔬菜和鹁鸽崖黑山羊及其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推介黑山大峡谷、猪圈沟和鹁鸽仙境景区的彩色条幅随风飘扬,启动仪式成为营里乡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特色农业+旅游”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新格局,着力让农民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努力铺展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的优良展示平台。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时有序。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营里乡春季“村晚”热启动播下了优良的种子,预祝她一路向前,朝向夏季的繁盛、秋季的收获和冬季的温暖,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