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怀安软秧歌以演折子戏见长,唱腔较“软”,故称软秧歌。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因表演艺术中融入多种地方戏,因而唱腔舒缓、优美和顺。怀安软秧歌是长城沿线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现为省级非遗项目。
怀安软秧歌,是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的一个传统戏曲。相传明朝初年,怀安境内地广人稀,经常受到北部游牧民族的骚扰。明初洪武年间,为了加强边防,明朝从江苏、浙江、安徽和山西一带移民,充实边防,驻军屯田。南方人把洋河边的水地开发成了稻田,并把水稻种植技术教给当地人。
人们在稻田里插秧劳动时,顺口编出一些有节奏感、有简单旋律的小调,这就是最初的秧歌,也称“田歌、稻歌”。久而久之,加以伴奏不断改进,就形成了舞蹈秧歌艺术。
怀安软秧歌是我国的稀有剧种,它是从民间小调、山西梆子和内蒙古二人台等艺术中吸收营养,孕育生长的一支独特的艺术“小花”。起初的剧情较为简单,一出戏的角色,多则五六人,少则两三人,服装、道具简陋,唱词、道白都用本地俗语,通俗易懂,剧情大部分反映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伦理道德。后来,随着秧歌班的自身发展,演出剧目逐渐增多,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增加了伴奏乐器,成为当地有名气的软秧歌剧班。
软秧歌的演员都是普通农民,农闲时聚集起来排戏,口传面授,搭台唱戏。农村一般唱戏的时间有三类:一是迎神赛会时唱,人们聚集在村头、堡门口、庙堂前,庆丰收谢神;二是供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时唱,种田时祈天、祷地、求雨;三是逢年过节闹红火时唱,为新春佳节增添欢乐气氛。
怀安软秧歌。
软秧歌原有剧目130多个,流传至今的有《五御带》《七人贤》《借冠子》《锁御囊》《猪八戒成亲》《吃瓜》《李三娘推磨》等26个。这些剧目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同呼吸、共休戚的情怀,富有生活哲理。唱词多由民歌组成,精练生动,爽快流利,富有农民感情。唱腔有扭子腔、紧扭子腔、三性腔等十三种,曲牌大多借鉴于晋剧曲牌,文武场乐器也与晋剧相同。
怀安历史悠久,地处内地与边疆接壤地带,战国、秦、汉、北魏、北齐都在怀安西北部修建过长城。渡口堡、西洋河一带,有一条沿山脊蜿蜒起伏的长城,是明朝万历年间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怀安软秧歌就是长城沿线一个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文明发展历史的见证,凝聚着长城内外各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