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陈建忠。陈建忠供图
“每一个时代都澎湃着生动、鲜活的生活洪流,那是艺术家最该驻足、凝视、俯下身去打捞之处。也只有从生活中吮吸的汁液,才有着沁人心脾的味道,有着烟火万家中平凡却又气韵蓬勃的力量。”日前,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陈建忠,在2022年度河北省影视创作研修交流班主题讲座中,总结自己多年创作心得,将“生活的丰沛给予”摆在了创作的第一位。
“近年来,影视创作出现了向生活回归,向文学回归,向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回归的现象。”陈建忠以《人世间》《山海情》《海棠依旧》《最美的青春》等影视作品为例,详尽分析了从生活深处走来的创作道路才踏实、有底气,且丰富多彩、光芒闪耀。
在河北生活、工作多年,陈建忠对影视创作的“河北现象”有着深刻理解。在他的记忆中,河北曾创作出了一批独具地域特色和燕赵气韵的优秀影视作品,如《神医喜来乐》《先遣连》《营盘镇警事》《打狗棍》《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这些影视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像太行山一样朴实,像华北平原一样开阔,堪称河北人集体性格的真实写照。
如今,河北的年轻编剧、导演人才不断成长。今年11月,河北青年导演刘江江凭借电影《人生大事》斩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作为编剧同行,陈建忠直言特别喜欢这部影片。“河北有一批正在成长起来的编导,从很年轻的时候就一点点踏着生活的节拍走来。他们有些人做过农村栏目剧编导,每天面对的就是乡村邻里间的一只鸡、一道田埂、一块宅基地等,但这些生活琐事中透露着中国农民的生老病死等人生大事。能够有今天的精彩亮相,是因为创作者早已做好了生活的储备。”
当编剧很辛苦,但这也是充满喜悦的过程。陈建忠认为,写作是延展生命的过程,可以让自己沉浸在生活深处,倾听它所发出的感叹、激情与隐痛,感受万物生长的欣喜与冰川沉没的壮阔,还可以与剧中人物一起悲欢与共、忧喜交接,这个过程很过瘾。
生长于亲友众多的大家庭,成长中的家族印记对陈建忠的个人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极容易去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在选择素材时,会从这一角度切入,哪怕是重大题材,都会先将其放在自己的记忆通道中去消化、再造,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细腻的、感人的。
以个人创作经历而言,陈建忠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生活积累与生命体验的释放,哪怕描写对象距离自己很远,但因为人类的情感、梦想与价值观总有一部分是趋同的,因此,总能找到与书写对象心气相通的表达区域。比如作为电影《夏天的拉花》编剧,陈建忠在剧本中塑造了一位母亲形象,与脑瘫儿子面对艰难的生活,却依然想要活得有尊严。这个故事源自他看到的一则电视新闻:患有脑瘫的男孩以高分被重点大学录取,当所有人称赞男孩的坚持时,母亲却因心疼孩子不断用针扎手提升书写速度而掉眼泪。陈建忠敏锐察觉到新闻背后的母亲经历了何种艰难的心路历程,并以这则新闻为原型创作出《夏天的拉花》,将新闻事件变为自己作品中独特的表达。在影片中,母亲放弃了对儿子高考的期许,降格为儿子能拥有正常的生活能力。表面放弃,实则是与生活、与自己和解。这是编剧对于生活的再发现和全新抒写。此外,他编剧的电影《王牌》《春天的约定》,电视剧《丑角爸爸》《区小队》《激荡》等作品,无一不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炼出艺术形象,并将其上升为典型形象,以情动人,续而产生哲思和审美愉悦。
作为编剧,总要面临“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陈建忠始终认为,剧本是编剧与世界对话的通道,是生命情感价值的表达,没有表达欲望和表达内涵的写作是没有价值的。至于“写什么”“怎么写”,他建议,不要去参照目前已有的成功的类型化、商业化成品,而是应该从生活中、经历中、阅读中,甚至从新闻中、采访中去发现,把他们转化为剧本的优质素材。“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生活的述说,是生活的摹写,也是生活的提升。当艺术作品远不如生活精彩的时候,凭什么让老百姓去看你的作品呢?”陈建忠说,创作最终要回到生活,因为生活会给予你最好的答案、最丰富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