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频道 > 文旅动态

王巍:十年考古 成就非凡

来源: 光明日报  王巍
2022-10-09 12:54:22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后发展最快的十年。各级政府对考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媒体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民众对考古的关注和热情也日益高涨。十年来,中国考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古发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发掘项目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七八百项增加到2022年的一千四百多项;具有明确学术目的的主动性考古发掘比重显著增加,考古工作者更多地围绕学术研究设置课题和发掘项目。

  二是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和与文明起源相关的研究,比如河南双槐树、平粮台、黄山,浙江良渚,陕西石峁、芦山峁,湖北石家河、城河,山东焦家、岗上等多个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大量关键性证据和资料。浙江良渚遗址更是实证中华文明有五千余年,改变了国际考古学界关于“文明”的固有标准。

  三是历史时期考古工作受到重视。近十年,考古发掘遗址的时段越来越均衡,特别是唐代以后的考古发现数量显著增加。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中,夏商周时期的占五分之一,秦汉以后的占将近半数,其中以前考古工作开展较少的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占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历史时期特别是宋代及以后的考古发掘得到重视。

  四是边疆地区考古发展迅速。内蒙古、新疆、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海南等省区都有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发现使我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认识越来越深刻全面。

  五是“考古中国”项目促进下,考古研究日益深入。近几年启动的“考古中国”项目,鼓励围绕重大课题开展跨区域、跨系统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聚焦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代表国家水平、兼具国际视野的重大考古课题,经过系统的设计、相关各省联合,极大促进了学术目的的明确和学术组织的优化,全面拓展考古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迄今已有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东北地区西部等区域的史前文化和夏商周时期的18个项目入选实施。

  六是对外交流与日俱增,中外合作考古硕果累累。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各类机构赴国外开展联合考古项目30余项,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1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佛教考古研究等诸多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七是研究手段日益多样,科技考古大显神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应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以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为代表,新时代考古工作开启新模式。中国考古理念、发掘方法、研究手段和成果爆发式增长。

  八是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自201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组织全世界的顶级考古学家评选前两年度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各十项左右),迄今为止的四届论坛,我国已有浙江良渚、陕西石峁、山西陶寺、湖北石家河、江西海昏侯墓、湘鄂黔土司遗址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近十项发掘或研究项目入选。世界考古论坛得到世界各地考古学家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使中国考古学从游离于国际考古学界边缘一举进入核心,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

  九是考古走出象牙塔,逐渐走入公众视线。以央视、光明日报等为代表的媒体持续关注考古工作,点燃了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考古的关注。央视相继推出《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考古公开课》《寻古中国》等一批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光明日报持续跟踪报道考古发现和进展,产生广泛反响。中华先民万年稻作和粟作、八千年前的骨笛、良渚和陶寺文明遗迹、二里头夏代都城等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写入了中学教科书。

  十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十年来,已有3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批准挂牌开园,另有40多个获批立项,还有60多个申请立项。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从根本上缓解了城市发展、旅游和文物保护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各级政府积极性,城市建设、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三方面形成合力,使民众可以近距离地观看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较早实现文旅融合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

  十一是人才培养力度加大,考古队伍后继有人。党的十八大之前,全国高校设立考古、文博或文化遗产的本科专业大约有40个,到2021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00。十年来,20多个高校设置考古文博专业硕士,每年培养考古文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增加数倍,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也显著增加。最近,有关部门为全国考古机构大幅度增加人员编制,全国71家考古机构编制增加1500人,长期制约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人员短缺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如今,中国考古学站在迈向下一个百年的起点上,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相信中国考古学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作为一个从事考古工作40年的“考古老兵”,我期待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考古事业,更多的媒体投身宣传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更多的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关心考古,认识和认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拼搏!

  作者:王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关键词:考古,项目,遗址,中华文明,文化遗产责任编辑: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