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太平山巍然对峙,一道雄关拔地而起。这,就是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张家口的城市地标——大境门。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北端,为明长城著名关口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为万里长城四大雄关。
大境门诞生于1644年,修建者正是顺治皇帝。清朝初期的张家口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交流、融合之地。清朝入主中原后,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彻底纳入统一版图,曾以长城为边关的传统防线已经不复存在。出于对边境贸易的管理,需要在张家口修建这样一扇大门。
除了特殊的时期,大境门还有独特的设计。第一次见到大境门总会觉得上部分少了些什么,与那些经典关隘“下城上楼”相比,它的顶部没有放任何建筑,而是一个开阔的大平台。城门中央的大拱门,则以进深13米、高12米、宽9米的尺寸成为长城之最。
两扇木制铁皮大门上方镶有巨大匾额,上书“大好河山”四字,是1927年时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写,现已成为张家口的象征。这匾额还具有回文艺术特色,不但顺读“大好河山”意境深远,而且倒读“山河好大”也别有一番情趣。
出乎意料的是在大境门东侧不到百米的位置还藏着一个“小境门”。“小境门”实名为西境门,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门高只有2.7米,宽只有1.62米,与大境门相比确实小了不少。
门虽小,但却是明朝下巨大决心才开设的一个门。当时,明朝与鞑靼战事频繁,西境门既是战争前线,又是边境贸易的桥头堡。在考虑安全和保证贸易的双重条件下,这个仅容一车一马通行的“小境门”便应运而生。大境门作为京都的北大门,见证了咽喉关隘多战事。1697年康熙亲率大军出大境门征讨噶尔丹,浩浩荡荡挺进漠北。1945年8月日军投降,八路军及时挺进大境门,收复被日军及蒙奸德王占领8年的张家口。1948年12月,解放军在大境门外全歼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最终解放张家口。
除了诸多战事外,大境门还亲历了“张库大道”的盛衰演变。从清朝起,大境门内外车马往来物资流通,张家口从军事重镇转变为西北商途上的贸易之都。由此开通了一条从张家口北上的商道,连接蒙古库伦并一直延伸至俄罗斯恰克图,这便是著名的张库大道。
前来贸易的不仅有汉、回、蒙、满、藏等民族,还有美、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商人,这时大境门的交易市场呈现出“旱码头”的繁荣,张家口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商业中心。
可是,1911年沙俄策动外蒙古叛清,1924年外蒙古独立,1929年中国国民政府与俄断交等一连串历史事件发生,张库大道被迫中断。繁荣了近4个世纪的张库大道落下了帷幕。
大境门打开后,长城才结束了大规模的修筑历史。长城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封闭的保守的,“关”和“口”意味着战争和防御,而“门”恰恰是开放的、积极拓展的,这也正是大境门自身具备的独特魅力。(河北新闻网综合整理自河北旅游、河北旅游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