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频道 > 文旅动态

让文艺批评“活”起来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马忠
2022-05-13 22:01:12
分享:

  一段时间以来,文艺批评不怎么受大众待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言说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缺少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文艺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文艺评论界认真思考。如果评论者老在一个小语境里兜圈子,说话弯弯绕,尽用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难以与作家、读者、其他批评者平等交流。长此以往,文艺批评又如何起到介入和推动文艺发展的作用呢?改变文艺批评风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容要“活”。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积极作用于内容。文艺批评的对象是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评论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告诉大家批评对象的可能性究竟有多丰富,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不止一种。因此,评论者必须综合应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的具体评析,挖掘和揭示出审美现象“能指”与“所指”所包孕的多重意蕴。换句话说,文艺批评“活”不“活”,取决于评论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形式要“活”。文艺批评原本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除各种专题性、综合性的长篇论文外,还可以有随笔式、评点式、对话式、赏析式等多种文体的评论文章。古今中外许多具有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传之后世的文论、诗论,并非都出自“大块论文”,而是出自各种样式。如中国古代众多诗话、小说评点,现代鲁迅、陈望道、朱光潜等的文艺批评,都是以杂文、对话体、随感样式写成的。有的虽然每篇只有几百字,但却言简意赅,提出新的观点,切中文学要害,读者每看一篇,都能受到一点有益启示。

  语言要“活”。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样式,有其自身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要求它完全具有小说、诗歌那样的艺术魅力,但实践表明,文艺评论文章完全可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上述我国古代文论便渗透着审美情趣、形象感。许多文章读起来如同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隽永的诗歌、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读者既得到理论启示,又能获得艺术享受,大大缩短了评论与读者的距离。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注重社会性影响,它需要一种大众化的语言符号,必须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总之,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呼唤文艺批评的新作为。评论者要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不断提升敏锐的感受力、精准的判断力,注重把抽象的观念、概念转化成具体丰富的文艺话题和内容,转化为个性化、专业化的学术语言,务去说“大话”“空话”凌空蹈虚的坏习气,找到评论和作家艺术家的交汇点,努力建构接地气、有活力的文艺批评体系。(马忠)

关键词:文艺,批评责任编辑:任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