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廉明坤 宋建军 闫航 杨雨熹
每天傍晚,河北省迁安市市民刘玉玲都要和家人到小区附近的海绵公园遛弯锻炼。让她满意的是,公园健身步道是透水混凝土铺设的,下雨后能迅速恢复干爽。
一块块透水砖、一条条植草沟、一段段生态堤岸……迁安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整座城市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2015年,迁安被纳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如今迁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已经显现:径流控制全面达标,雨污管网全面改造,内涝积水全面根治,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海绵城市建设至今,迁安的城市水文章也在书写新意。
“海绵城市”示意图。记者廉明坤 摄
在迁安市人民广场停车场,植草砖空隙间钻出来的小草,在暖阳照射下,泛着浓浓绿意。这个停车场,看起来似乎和普通停车场没什么区别,但在地面以下,结构却很复杂:8厘米厚的植草砖下,依次铺设有5厘米厚的中砂、3厘米厚的粗砂、16厘米厚的透水混凝土、30厘米厚的碎石,而后才是原生的大地。
而铺设这样的结构,就是为了让雨水和大地充分接触,让一部分雨水渗透下去,重构生态水循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逐年增加的硬化地面改变了自然汇流条件,迁安主城区内一度存在着41处内涝积水点。海绵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城市内涝积水问题。
防止形成内涝,核心是控制雨水形成径流,其途径主要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迁安本身是滦河冲积平原,土地具备高渗透性。由此,该市更多地采用了“渗”的方式来建设“海绵体”。
迁安先后完成了居民小区和公共建筑区改造项目94项,人行道和绿化带改造项目60项,改造了200余万平方米绿化景观、34万平方米人行步道。一条条透水道路、一个个雨水花园、一块块下沉绿地……迁安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海绵城市既为迁安提供了一种城市建设模式的创新,更带来了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迁安的三里河,过去河道狭窄,不仅排涝能力差,而且雨污合流直排河道,污染较为严重,其穿城而过的一段黑臭水体,还在住建部挂了“号”。而今,拓宽后的河道,堤岸整齐,植被密集,河水清澈见底。河流两岸已经成为休闲游憩场所,每天都会吸引了许多前来休闲、锻炼的居民。而这得益于排水管网的大规模改造。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记者廉明坤 摄
海绵城市建设中,迁安市将海绵城市可经营项目和非经营项目进行合理搭配,采取将PPP项目整体打包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建立起了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2016年7月,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全国第一个海绵城市PPP项目顺利落地。迁安对189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了分类,把其中涉及城中村、老旧小区和公园绿地的76个项目留给政府,把三里河流域治理、管网和公建区改造等113个项目整体打包,交给华控公司实施。
迁安市的排水管网,由此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市区19条主要道路的69条排水管网被纳入提标改造范围,新建雨水管网28.8公里,新建污水管网33.3公里。
与此同时,纳入PPP项目的生活污水厂提标改造、工业污水厂新建工程也在快速推进。原来流入三里河的污水,开始通过新的管网被引入到这些场所进行处理,减少了合流管道溢流污染,保障了清水入河。
工作人员演示路面透水性能。记者廉明坤 摄
而今,三里河6.6公里的城区段,两岸已被打造成生态廊道,河道基本实现生态化,黑臭水体消失;6.8公里长的下游河道也进行了综合整治。
而污水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和蓄积起来的雨水,也分别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中的再生水,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的洒水、冲洗,园林绿化灌溉,热电公司生产用水,三里河河道景观补水等,每年用量600多万吨,利用率达50%。
历经多年的努力,而今迁安2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已经有21.5平方公里经过了海绵化改造。城市“海绵化”改造比例超过82%,迁安走到了全国前列。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迁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出了很多新举措:过程审计、政府部门统筹平台设立、海绵城市能力体系建设……这些举措,对其他地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