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频道 > 文旅动态

衡水饶阳耿长锁纪念馆

来源:  张博纳
2021-04-30 14:24:35
分享:


耿长锁纪念馆外景。纪念馆总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日报记者 刘冰洋摄

  沿着大广高速一路疾驰,自饶阳高速出口驶出,一路浓翠浅绿,20分钟左右便抵达位于五公村北的耿长锁纪念馆。

  绿意盈盈,蜂舞蝶飞。4月22日,走在五公村北笔直的柏油路上,记者远远便看到耿长锁纪念馆被成片的麦田和果树林环绕着。踏进纪念馆院内,一尊耿长锁全身汉白玉雕像巍然矗立,雕像背后十个大字格外醒目:“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

  “耿长锁是饶阳县五公村人,他曾于1951年、1979年两次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沿着纪念馆展厅外的台阶拾级而上,看着展厅内的小推车、“创业大镐”等劳动工具,伴着讲解员刘洋富有感情的讲述,耿长锁昔日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

  时间穿越到1943年。这一年,冀中平原遭受严重旱灾,饶阳县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加上日军的频繁扫荡围剿,五公村的群众生活苦不堪言。

  “1944年,耿长锁率先响应毛泽东同志‘组织起来’的号召,联合该村乔万象、卢墨林、李砚田共4户组织成立了‘土地合伙组’,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刘洋告诉记者,在耿长锁看来,大家合起伙来,劳力和农具都好搭配,特别是遇到灾荒年,大家拧成一股绳,准比“单打独斗”强。

  果不其然,“土地合伙组”当年便取得了农业丰收,秋粮亩产223斤,花生亩产460斤,加上打绳等副业收入,当年收入超过中农。指着展板上的黑白照片,刘洋介绍,“看到合作化带来的甜头,村民们都争着加入合伙组。1951年,合伙组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全村90%以上的户要求入社,打绳、油坊、编筐、木厂、运输等副业也相继开工。”

  走到五公村村口,石壁上刻写的“红色五公”十分显眼。走进村子,只见道路宽敞整洁,两侧树木林立,耳畔不时传来鸟鸣声。在村休闲广场的正前方,展览墙上面带微笑的耿长锁画像引人注目。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耿长锁的外孙张满囤。

  “姥爷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40年,村里遭遇了8次严重的旱、涝、虫灾。他带领群众8次抗灾,苦干实干,8次迎来了第二年的好收成。”回忆过往,张满囤感慨万千。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凭着一股子“拼”劲,耿长锁带领群众一次次克服困难。

  1956年,五公村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彼时已56岁的耿长锁始终站在抗洪斗争最前线。“打护村堤、挥锨挖土……哪里累,哪里任务重,姥爷就在哪里。”张满囤说,在耿长锁的带动下,社员们奋战三天三夜,排出了800亩晚玉米和760亩棉花的积水,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耿长锁“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精神穿越时光,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五公村人为幸福生活而努力。

  “我这大棚里种的是葡萄,今天过来给葡萄整枝。”在五公村西口的一座大棚边,记者见到了村民赵棉。她向记者介绍,她家今年种植了6亩葡萄,长势喜人,预测亩产量能达到7500多斤,算下来,一年最少收入7万元。

  2010年底,大广高速饶阳段正式通车,村里头脑活泛的人开始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赵棉跟家里人商量后,决定种两亩试试。

  “第一年葡萄获得丰收,村干部帮着联系好经销商,收购车直接开到地里,一车一车往外拉。”赵棉说,前几年,家里又承包了几亩地,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

  “以前,大家都说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土里淘金’。”赵棉笑呵呵地说,这条高速路,就是俺们的致富路。

  像赵棉一样,五公村现在80%以上的村民都种植经济作物,村里的葡萄、梨、西红柿等瓜果蔬菜借由大广高速,销往全国各地。

  “一种劳模精神,一条高速路,为我们村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张红兵介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现在的五公村,农工商齐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长,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强。”

  “乡村振兴的路上少不了有难啃的硬骨头,但有党的好政策,有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就不怕。”谈到未来,张红兵信心满怀。

关键词:纪念馆,旅游,文化责任编辑:张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