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独家策划

脱贫大业中亮眼的文旅成绩单

2021-08-31 17:47:51 作者:寇暄 来源: 中国旅游新闻网
分享: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文化和旅游部始终致力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重要力量。多年来,不断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大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扶志、扶智优势,以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立脱贫志,以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等带动群众走致富路。

  “如湖南十八洞村、贵州花茂村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许多村民开起乡村民宿、农家乐,卖起农家饭、土特产,实现资源变资产、变收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介绍,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加大文化和旅游援疆、援藏工作力度,出台帮扶政策、实施帮扶项目,实现帮扶目标,“再如,帮助山西静乐等地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热销商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在农村贫困地区,老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老乡,他们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司长马秦临介绍,“多年来,我们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出台帮扶政策,实施帮扶项目,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增强了老乡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扶志、扶智 文艺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发挥艺术作品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推动贫困群众培育正确价值观念,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励民效果。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说。

  据了解,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10家文艺院团,以国家级贫困县特别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内的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共派出了240支乌兰牧骑式的文化文艺小分队,分赴97个国家级贫困县各乡镇村开展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多项活动。据统计,各省(区、市)一共组织了近2万支文化文艺小分队,走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通过“菜单式”的内容提供和“订单式”的对接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激发起了干部群众决胜全面小康的雄心和信心。

  “再如,中国交响乐团以重庆南岸区迎龙镇为试点,帮助村里建起一支农民管弦乐团,解决他们文化生活的贫困问题。”明文军介绍,这些国交的艺术家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一起学习演奏技巧、一起举办田园音乐会、一起坐在坝子上开党员大会。渐渐地,村里听音乐的人多了,爱读书的人也多了。“可以说,通过艺术的滋养,乡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我们还引导艺术院团注重采取有针对性的、有区域特色的艺术帮扶模式,从而激发贫困地区艺术创作的内生动力。”明文军举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西藏自治区联合打造的话剧《八廓街北院》、北京演艺集团与新疆和田地区联合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等,都是开展艺术创作帮扶活动的生动写照。“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乡村沃土,帮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一直在做的工作,也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和使命。”明文军说。

  惠民到最基层 让老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保障老乡文化权益,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现了惠民效果。

  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上的小康,也是文化上的小康,要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需要重点项目的示范和引领。“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积极支持下,文化和旅游部精心谋划了一系列文化惠民转移支付项目,着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

  马秦临分享了一组数据:在“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累计投入资金42.96亿元,实施了戏曲进乡村、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等文化惠民项目;近年来,还选派了13.2万多名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工作,从资金和人才方面为老乡的文化生活保驾护航。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比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李克同志,她是我们部里中国交响乐团的退休干部,退休后多年如一日在基层乡村奔波,踏上艺术扶贫之旅,带领老乡组建合唱团,开展文化活动,激发了乡村的文化活力。”马秦临说。

  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千方百计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专门为基层置办了“三大件”。

  为基层贫困地区每个县都配置了流动文化车,它可以开展图书借阅、电影放映,还能组织小型文艺演出。“各地灵活运用流动文化车在基层开展活动。”马秦临举例,“内蒙古巴林右旗的群艺工作者靠流动文化车走苏木进嘎查,帮助农牧民排演、展演了很多接地气的文艺节目,为老百姓送去了欢乐和文化。”

  为中西部基层国有院团配送了流动舞台车,主要是解决剧团下乡演出时器材运输比较难、临时搭台比较难、转点难这三大难题。“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鄢陵县豫剧团拉着自制的‘木板车’当流动舞台,上山下乡为工农兵送戏,被当地群众誉为‘板车剧团’,现在板车升级为流动舞台车以后,剧团如虎添翼,借助文化和科技的力量,演出效率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看到的演出也更加丰富了。”马秦临感叹。

  为贫困地区超过11万个村文化活动室购置了基本的文化服务设备。马秦临举例:“有的村喜欢唱小戏小曲,就给他们配备了唢呐、二胡、小型锣鼓等乐器;有的村喜欢搞广场舞,就给他们采购了单体音响;还有的村要为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我们就给他们配送了投影仪等设备。”

  以产业变现 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把贫困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变资金、变资产、变效益,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老乡增收,实现了富民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许多乡村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方便,但这些地方也往往风光秀美、生态宜人、文化资源富集,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近年来,乡村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们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遴选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199个。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了30.9亿,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胡和平介绍,通过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帮助许多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走上脱贫致富路。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还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1家单位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形成“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帮助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

  很多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例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近年来,十八洞村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苗绣、猕猴桃、黄桃等民族工艺和特色旅游产业。同时,村子还借力邻近包茂高速,209、319国道和矮寨奇观4A级旅游景区等优势,开发本村“红色旅游”“神秘苗寨”“峡谷溶洞游”等旅游项目。旅游业给这里的村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69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00万元。

  同样通过乡村旅游闯出新天地的还有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花茂村,曾经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穷乡僻壤,如今蝶变为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方向、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的小康村,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

  “内蒙古阿尔山有一个林区的村民自己写了这么一副对联,对联是这么说的: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放下斧头再也不伐木了,当起了导游,这是对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诠释。”胡和平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成为旅游的从业者,也让腰包逐渐鼓起来的他们走出家门口、成为旅游体验者;不仅让乡村成为“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旅游目的地,也让乡村成为“背上行囊走四方”的旅游客源地。在胡和平看来,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外出旅游丰富了物质生活、也丰富了精神世界,扎根乡村、振兴乡村的动力和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了,这也体现了旅游业作为综合产业、幸福产业的优势所在。“我们倡导大众旅游,就是要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富民,让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

  据了解,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坚持以品牌为引领,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优选乡村民宿、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为抓手,实施“乡村旅游餐饮提升计划”“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推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旅游托起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乡村宜居宜业的新形象,用“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壮美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薛帅)

关键词:文化|脱贫|贫困地区|老乡|成绩单责任编辑:寇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