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这一刻,你惊艳了世界

2017-12-07 09:47:13 作者:房淑婧、张冲、裴妥 来源: 长城新媒体综合
分享:

  这一刻,一抹“中国绿”闪耀内罗毕;

  这一刻,最美“黄皮肤”夺目傲世界;

  这一刻,塞罕坝,你惊艳了世界!

  12月5日,肯尼亚,内罗毕。第三届世界环境大会,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河北塞罕坝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林场获“地球卫士奖”。记者 商棠 摄

      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河北塞罕坝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创立于2004年,每年评选一次,由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给在环境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塞罕坝林场三位代表陈彦娴、刘海莹和于士涛,来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内罗毕总部。

  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经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等地。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副场长于士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来内罗毕领奖。刘海莹表示,林场已经有55年的发展历史了。这期间,人们一直在种树,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保护这片林子,让绿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中国一定能创造更多的像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塞罕坝何以获此殊荣?

  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现有林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塞罕坝每年为辽河、滦河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在华北地区降水量普遍减少的情况下,逆势而上,降水量不降反增,简直是个奇迹。如今的塞罕坝,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大型真菌179种,称得上是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突出的社会效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创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能为京津冀地区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有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塞罕坝精神已经超越了地域和行业界限,成为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塞罕坝经验具有全球意义,为人类治理荒漠、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可复制、可推广。

  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年均50万人次,一年门票收入4000多万元。不仅如此,林场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绿化苗木产业上做起了文章。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1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年收入可达2000多万。如今的绿水青山,俨然成为了金山银山。

  “绿色长城”如何筑就?

  为了这绿水青山,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植绿荒原,有的因公殉职,有的终生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在高原荒漠营造浩瀚林海,用忠诚和执着凝结出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一个绿色梦想,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的勇者

        55年前的那个秋天,369名林场创业者满怀激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任党委书记,承德专署林业局局长刘文仕任场长。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历史帷幕。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他们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提振了士气,坚定了信心。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建场前的荒原。

  当年机械造林现场。

  半个多世纪,五十多个春秋岁月,塞罕坝几代人,到底刨过多少地,栽了多少树,有人计算过:这里的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塞罕坝海洋一样的松林,使这里成为北半球最绿的地方。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一代代塞罕坝人顽强地扎下根来,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种下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现在的塞罕坝,林海松涛。

  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发展。中国梦需要绿色,世界梦同样需要绿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塞罕坝”获得地球卫士奖,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只有铸剑为犁,绿色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建成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一种精神传承,3代人,55年的前行

  塞罕坝林场最高的地方,叫大光顶子山,山上有一座叫望海楼的瞭望哨,望海楼上住着瞭望员刘军和齐淑艳夫妇。他们在望海楼工作已经11个年头了。冬天大雪封山,望海楼与世隔绝,有时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寂莫难耐时,他们就对着林子喊几声;没有水吃了,就化些冰雪;想儿子了,就去林子里看看那些树……在他们的守护下,这片林海生机勃勃。

  刘军、齐淑艳夫妻。

        望海楼,是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眼睛,是百万亩林海的精神地标,是忠诚、责任和坚守的代名词,是塞罕坝人的骄傲。

  每一片林区吴德林都要巡视到,不落下一片林子。

  今年59岁的吴德林是塞罕坝林场一名护林员,他所在的千层板林场有20余名护林员,每人负责的林区都在万亩以上。吴德林担任护林员已有41年,在每天的林区巡查中,他要进行护栏查验、幼林地防鼠害、成材林防虫等多项工作。吴德林说:“我的父亲是第一代护林员,父辈们对林场的热爱,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小影响着我。”如今,吴德林的儿子也成为了护林员。

  正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接力,默默坚守,成就了塞罕坝的百万亩绿色林海。

  一份家国情怀,塞罕坝人的使命与国家的命运永远相连

  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塞罕坝人的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沉的爱国精神。缺少家国情怀,塞罕坝的风沙暴雪足以把他们“吹”回风和日丽的城市;缺少家国情怀,妻女的呼唤足以让他们回归温馨美满的小家;缺少家国情怀,塞罕坝也许还是以前的样子。

        正因为塞罕坝人有了家国情怀,才会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把个人理想与林业事业、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个人追求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使沙丘荒坡变成了绿水青山,谱写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华美乐章;正因为塞罕坝人有了家国情怀,才会不管自然如何对待,都视林场为家乡,将绿化当事业,默默坚守高原的清苦与寂寞,高昂不屈的头颅、挺拔不阿的身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矢志不渝向荒山要树;正因为塞罕坝人有了家国情怀,才会坚持科技引导、勤于钻研、大胆创新,开创国内高寒地区机械栽植引进的樟子松,自主研发容器苗造林基质配方,创造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越冬造林苗覆土防寒防风法等技术;正因为塞罕坝人有了家国情怀,才会化做每一粒落叶松种子锐不可当的生命力,圆了一个在高寒荒漠地区上造林的梦想——从一棵松到百万亩茫茫林海,创下“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的奇迹。

  一个强烈信号,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精神”

  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发展。中国梦需要绿色,世界梦同样需要绿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塞罕坝”获得地球卫士奖,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铸剑为犁,绿色发展,弘扬塞罕坝精神,争当地球卫士、环保英雄,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建成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深绿,浅绿,墨绿,嫩绿,油绿……塞罕坝的绿,诗意盎然,灵动飘逸,让人遐思无限;塞罕坝的绿,生机勃发,活力四射,浸润中华大地;塞罕坝的绿,坚韧不拔,充满奇迹,惊艳世界舞台!

        这一刻属于你!塞罕坝!

  (长城新媒体据人民网、中新网、长城新媒体综合报道)

关键词:塞罕坝,地球卫士奖责任编辑:郑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