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鹿泉石井村:潺潺泉水养村民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 2017-08-02 09:24: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村民在保留较完好的古民居中悠然地生活。

古朴的房屋。

榫卯结构的木制门头。

旧居大门石砖上精美的图案。

石胡同沟是南北方向的一条街巷,也是村北出口,现存有石门。

村口的冒股泉。

“石城双井”中的小井。

村中保留的清代石碑。

  今日出镜

  鹿泉区石井村

  采访动机

  十多眼水井养活了一代代村民,也滋养了村民“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包容、柔韧、谦逊的可贵品格,形成了淳朴的乡风民俗。

  鹿泉区石井村,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与井有着不解之缘的村庄。除了“石城双井”的大井、小井外,村里还有冒股泉、曹家井、阎家巷井等十多眼水井。泉水养活了一代代的石井村民,也滋养了村民“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包容、柔韧、谦逊的可贵品格。

  石井村的历史悠久,村西南炮台沟的瓦罐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出土过大量的土陶片和木炭灰迹。这里应是远古人类生活劳作的遗迹。村民康永恒对村庄的历史颇有研究。据他介绍,村西大王庙曾有石碑记载该庙建于唐代。由此可推测,最晚在唐代,这里便有村落。而村中确考的最早文物,是原苍山庙保存的一方元代至正年间的二龙戏珠石雕(今已不存),这方石雕证明,元代此地是有村庄的。

  康永恒介绍,目前可以看到的资料中,最早出现“石井”这个名称,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创修的《获鹿县志·地理志》“乡社”中有“石井乡”之名。另在“地理志·古迹”中记有“石城双井”条,指明“石城双井”在石井村。这是最早记录石井村古井的官方文献。据此推测,“石井”一名为“石城双井”之简称,而“石城双井”所指的就是石井村的大井和小井。

  大井是石井村中井之最古老者,旧时井深21.7米,“遇夏雨则水溢而分流,遇旱年则十里八乡争来汲水”。64岁的牛国珍介绍,因此导致井口的石壁上因为水绳的经常摩擦出现了一道道沟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因为地震导致井底壁塌陷,曾重修大井。1954年,解放军某部在村东建营房,引此为营房用水。1956年,井壁全部坍毁后,经重修加固,井深达26米。

  小井旧为涌泉之穴,水溢而分流。后“深挖为井,石砌井台”。1972年3月,因连年大旱,水位下降,将小井深挖13米,使之达到了28米,并用料石甃砌井券,还在井南建了一座小型水塔。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村中拓宽大街,井台和庙均被拆毁,井上覆以砖房,并安装抽水设备,全村自来水均由此井供应。但往日景致,已不可复见。

  甘冽的泉水滋润着石井村这片土地,也养育了一代代石井村民,滋养了村民“善利万物而不争”等众多可贵品格。

  在数百年的历史过程中,每遇大旱之年,十里八乡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石井村汲水,石井村民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建设水泥厂和部队驻防都需要从村里引水,村里主动将冒股泉和大井两眼最好的泉井让出来支持国家和军队建设。

  村中居民多达100多个姓氏,虽然大多是在不同时期从外地迁移或通婚、投亲而来此扎根,但全村人互帮互谅、村民和睦相处,形成了淳朴的乡风民俗和浓浓的土语乡音。

关键词:鹿泉,小镇,乡村

责任编辑: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