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留住乡愁的“老味道”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2017-07-27 09:20:1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耕耘馆、日用馆、纺织馆、运输馆、作坊馆、婚俗馆……在河北省清河县坝营镇13间简陋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内,摆放着4000多件展品,一个个老物件既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60位老人为“抢救”这些东西奔波忙碌的身影。

  历经30余年高速城市化的巨大变革,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冲击使得传统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渐行渐远,钢筋水泥中能唤醒国人内心古老记忆的老物件们也越来越罕见。农耕文化展览馆里面各种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展品,仿佛诉说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社会场景。这些极具人文内涵和历史情怀的老物件,总能唤起人们内心无数美好的情感记忆,引发人们对民族血脉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化、美丽乡愁的根与魂。于丹曾说过,“在农耕文明中,地里不仅生长着粮食,还生长着伦理观念和中国人的归属。”从农耕文明中发源而来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早已刻入国人灵魂之中。这种文化特质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得以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基因。

  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传统的农耕形态离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但留存这些关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原农耕生活的劳作场景,年青一代能进一步了解农耕历史,让美丽的乡愁找到夕阳下的炊烟和不老的传说。“风景触乡愁”,从老物件中体味农耕社会形成的敬天惜物、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精神。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69岁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发起人郑成明身体力行收集传统农耕具,只为留住那一份中华文明独有的历史记忆。不为求温饱,不为谋功利,只为传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让更多的人有机缘与传统文明直接谋面。这种精神让这个时代熠熠生辉,唯其如此,中华文明的薪火方能传之久远。

关键词: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乡愁

责任编辑:林墨